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293826
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格 兰张 玲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检测脑梗塞患者的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的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用相应的仪器,AT-Ⅲ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D-D采用免疫比浊法,PagT采用比浊法,对378例脑梗塞患者,按年龄分A.B.C.D四组,分别与136例正常的对照组进行上述三项目的分析,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D-D和PagT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患者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结论:可以将AT-Ⅲ、D-D、PagT作为脑梗塞诊断、治疗、疗效监测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脑梗塞;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功能

    【中图分类号】R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29-01

    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塞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的不断上升,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目前,人们开展各种检测项目对预防和诊治脑梗塞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2009年378例脑梗塞患者的抗凝血.D-Ⅰ聚体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按年龄进行了分组研究,观察治疗前后的结果,探讨了脑梗塞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脑梗塞组:378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男250例,女128例,年龄32~91岁,例平均68岁。患者入院24小时内取血测定,按年龄患者分为四组:A组:30~45岁,30人;B组:46~60岁,118人;C组:61~75岁,136人;D组:76岁以上,94人。经治疗明显好转者,出院前取空腹静脉血测定,作为治疗后的对照。

    1.1.2 对照组:136例为健康体检者除外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近两周无服药史。男84例,女52例,年龄41~72岁,平均62岁。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日本Sysmex-CA-6000自动血凝分析仪,使用仪器配套进口试剂,检测AT-Ⅲ,D-D;AT-Ⅲ为发色底物法,D-D为免疫比浊法。美国CHRMNO-LoG血小板聚集检测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以浓度为1umol/L的ADP为诱导剂,比浊法测定。

    1.2.2 测定方法:患者入院24小时内取空腹静脉血入抗凝管,立即充分混匀,AT-Ⅲ和D-D采用1.8ml的3.2%枸橼酸钠抗凝管,转速3000r/min离心10分钟,直接上机检测;PagT采用3.8ml的3.2%枸橼酸钠的抗凝管采血后,室温静置30分钟至1小时, 800 r /min离心10分钟,提出富血小板血浆,再以3000r /min离心10分钟,提取乏血小板血浆,作患者自身对照,然后按仪器操作要求检测。

    1.2.3 统计方法:数据以X±S表示,用多样本方差分析,用spss11.0版本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脑梗塞患者各年龄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AT-Ⅲ均低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D-D和PagT均高于对照,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数据如表1

    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AT-Ⅲ、PagT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D-D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2.2 我们对治疗前、后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经分析可见,治疗后的AT-Ⅲ升高,D-D显著下降,PagT也较为明显降低。由此我们联系临床,将三项指标作为治疗效果的检测方法。

    3 讨论

    3.1 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血液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AT-III是主要的凝血抑制因子,其作用可灭活凝血酶、纤溶酶及多种凝血因子,是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生理物质。通过分析发现,脑梗塞患者各年龄组AT-III较正常对照减少,与相关报道一致[ 1]。脑血栓形成时,血液循环中的AT-III迅速中和被激活的凝血酶、纤容酶、激肽释放酶,因子Xa,XIIa,IXa等凝血因子并使其灭活,从而阻止血液发生凝固,在此同时AT-III被消耗,因此AT-III明显下降。D-D是凝血酶及凝血因子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降解作用的终末产物,当体内发生血栓或纤溶亢进时,血浆D-D含量就会升高。通过分析显示,脑血栓各年龄组D-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国内报道一致[ 2]。分析还发现,随年龄增长含量尚增高趋势,且D-D含量随脑梗塞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因此说D-D含量变化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同时还要注意年龄变化的影响。PagT是通过诱导剂与血小板膜受体结合发生变形,粘附及释放反应,反映血小板相互粘着聚集功能。血小板释放反应中,多种物质促进血栓形成,神经肽Y多来自血小板,APP.Col.Adr等血小板诱导剂能不同程度地刺激NPY(神经肽Y)释放,致使血小板发生聚集,故血小板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聚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变[ 4]。通过分析发现,各年龄组的脑梗塞患者Pag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反映了不同年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因此对脑梗塞的诊断治疗有一定参考意义。

    3.2 通过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照分析,AT-III治疗后较治疗前略有升高,考虑被消耗的AT-III经调节得以补充;D-D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有显著差异,说明患者治疗后纤溶亢进得到抑制;PagT治疗后较治疗前也显著性降低,说明患者经溶栓或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活性下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8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