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293466
婴幼儿泪道阻塞探通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陆亮洁孙建初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自制探针经上泪小管行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泪囊阻塞的疗效。方法 对年龄2~12个月的225例婴幼儿泪囊阻塞用自制的泪道探针经上泪小管进针行泪道探通,并按年龄组进行疗效观察、分析研究。结果 225例婴幼儿泪囊阻塞中223例治愈,治愈率99.1%;其中一次探通治愈208例,探通治愈率为92.4%。结论自制探针经上泪小管行泪道探通治疗婴幼儿泪囊阻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婴幼儿;泪囊阻塞;泪道探通;自制探针

    【中图分类号】R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01-02

    婴幼儿泪道阻塞是由于泪道发育障碍引起,约占新生儿的6~10%[1]。常见的原因是鼻泪管下端的开口被Hasner氏瓣膜封闭或鼻泪管的管腔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泪道探通术是治疗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我们自2002年1月~2010年1月采用自制探针经上泪小管行泪道探通22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婴幼儿泪囊阻塞225例276眼,单眼174例,双眼5例。男132例162眼,女93例 114眼,年龄从生后2~12个月,2~5个月102例( 134眼) ,6~9个月86例(101眼),10~12个月37例( 41眼) 。均为本院眼科门诊确诊的婴幼儿泪囊阻塞,并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泪溢症状明显,压迫泪囊区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排出,经泪道冲洗证实泪道不通,并除外有鼻腔病变及泪小点、泪小管发育异常。

    1.2 方法:采用长5号球后注射针头,尖头磨钝、抛光,自制成泪道探针。所有病例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患儿取卧位,0.5%地卡因表面麻醉后,由助手固定好头部、躯干和双手。操作者位于患儿头顶部,右手持自制探针,左手食指扒开上睑,暴露上泪小点,垂直插入泪小点 1~1.5 mm,然后顺上泪小管插入向鼻下侧滑入泪总管,垂直进入泪囊约2cm。如果碰到泪囊下方骨壁,则回退2 mm,然后将装有2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固定在探针上进行泪道冲洗,如果有液体或者脓液自下泪小点返流,则证实探针在泪道里面,如果没有液体自下泪小点或者鼻腔返流,则继续退回探针再试/或者拔出重新探通。若脓液很多则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直到没有脓液返流。然后继续垂直进针入鼻泪管,此时大部分能感到有一种突破感。进入下鼻道后,推注少量生理盐水,可看到患儿有吞咽动作,边慢慢回退探针边注射液体,直到拔出探针,泪道探通完毕。术后第一天泪道冲洗,抗生素眼药水点眼3~5d,定期门诊复诊。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治愈:无溢泪,溢脓,泪道冲洗通(有吞咽动作);无效:仍溢泪,有分泌物,泪道冲洗通(无吞咽动作)。

    2.2 从表中可看出2~5个月探通成功率最高,10~12个月探通成功率最低,两者之间比较 P>0.05,无显著差异性。其中,只有一例产生假道,无泪小点裂伤病人。各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P >0.0 5 。另外有 3例病人发生上眼睑轻度水肿,主要是由于操作过程中翻转上眼睑压迫所至,次日均消失。

    3 讨论

    婴幼儿泪道阻塞是新生儿的常见眼病之一,约占新生儿的6~10%[1]。多发生在生后1周至1岁,临床上大多采用泪囊区按摩、加压按摩,冲洗、加压冲洗,经下泪小管泪道探通术。前两种方法疗效较差,成功率低,大部分病人需要进行泪道探通术[2]。探通的年龄有报道认为2~6个月为最佳[3],本文病例年龄段为2~12个月,经统计学处理2~5个月组和10~12个月组治愈率没有显著差异性。

    传统的泪道探通术是采用常规的Liebreich或Bowman两种探针在全麻下经下泪小管进行探通[4],但由于患儿组织稚嫩,探针长且粗,下泪小管和泪总管之间为直角,探针不容易进入泪总管,容易发生手术并发症,如假道形成,泪小管裂伤,出血等。并且一次探通成功率低,一旦形成假道二次探通难度较大。作者主张采用从上泪小管进针为宜,因为婴幼儿泪道阻塞常位于泪道下段,通常泪小管部分常为通畅,且上泪小管较下泪小管短,走向是向下的, 故探针易进入泪囊和探入鼻泪管。相反, 下泪小管是向上内走向、若探针探入鼻泪管, 必须扭转90°以上,因对泪小管扭转的角度过大, 必然影响探针探入鼻泪管的准确性, 且因泪囊下端移行于鼻泪管处明显狭窄, 若探针的方位掌握不准, 极易在此处造成假道。同时在正常时, 75%的泪液系由下泪小管吸入, 相对的上泪小管的作用较下泪小管为小。因此, 即使因探通误伤了上泪小管, 对排泪也影响不大。

    本组病例均采用表麻方式,1岁以前的患儿反抗力量较小,只要助手能固定好患儿头部、躯干和四肢,就可以不用全麻。术中操作要熟练、准确、轻巧。探通过程中,动作一定要轻柔,要顺上泪小管和泪总管行走的方向轻轻用力滑入泪囊(一定不要碰骨壁,碰到骨壁后要回退1~2 mm再进针),动作不要太僵硬。冲洗时要采用滴注量,可一手扶针头另一手轻轻用力缓慢冲洗,当患儿呛咳时,要停止注射,并将患儿头部侧向一边。因为婴幼儿发育尚未完善,吞咽动作与呼吸运动不协调,液体较易吸入,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

    自制探针和传统经典探针的比较:作者认为传统探针相对婴幼儿泪道阻塞来说其针体较长、直径粗,没有冲洗功能,因此部分病人患儿术前要先进行泪小点扩张或切开,术中操作不够灵活,进针深度不易掌握,而且必须先拔出针后才能进行泪道冲洗。自制探针针头管径细,长度适中,有一定的柔韧性,一般患儿不需要进行泪小点扩张,损伤小,易操作,进针深度易掌握,还可以作为冲洗针头,不用拔针直接冲洗,探通和冲洗一次完成,减少了并发症和病人的痛苦。另外,5号球后注射针头成本低廉,制作简单,容易得到,非常适合于基层医院使用。

    采用本法的主要优点:1、保护了承担较大泪液引流量的下泪小点、泪小管,不会对其造成损伤。即使上泪小管有损伤,泪道探通后也不会有流泪症状。2、手术难度小:经下泪小管探通时,因下泪小管和泪总管的夹角为直角,探针进入泪总管难度大,且易使泪小点撕裂、产生假道和出血。而上泪小管和泪总管之间为钝角,进针容易,不容易产生假道和出血,对泪小点损伤小,进入泪囊、鼻泪管后探针角度容易掌握。3、操作简单探通成功率高。4、复发率低:泪道探通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操作过程中出血、假道形成、下泪小点和下泪小管的水肿以及鼻泪管的水肿、炎症使鼻泪管再次阻塞。5、并发症少,因不触及下泪小点和下泪小管,因此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从下泪小管进针的泪道探通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9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