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293174
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病神经心理功能康复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包太成 彭 梅 谭立夫 王 霞
第1页

    参见附件。

     脑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在我国均列首位;不仅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目前国内有关脑血管病的治疗往往注重其生物因素而忽视了其心理社会因素,对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研究甚少.本项目拟通过对照实验,观察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心理功能康复的影响。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观察和收集治疗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120例脑血管病患者,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2],排除昏迷者、感觉性失语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8~89岁,年龄平均在65.3岁,出血性脑血管病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42例;一般对照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7~88岁,年龄平均在62.5岁,出血性脑血管病1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4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缺血患者的比例上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按2005年脑血管病治疗指南给予药物及康复理疗治疗。而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由心理医生或经过培训的护士,依据scl-90结果给予心理干预,住院期间每两天一次,出院患者每周一次电话随访干预。具体如下:

    1.2.1 支持性心理治疗:采用解释,鼓励,保证,指导,促进环境改善等[3],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增强对心理紧张状态的承受力,支持他们内心正常的欲望,要求,思想与方法。克服错误、有害的心理与行为。同时争取积极的社会支持,争取家属、朋友的配合,劝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心境, 还要经常安慰鼓励患者,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1.2.2 认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往往采取消极的方式看待和处理一切问题,夸包太成,男,硕士,主治医师,惠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大病痛,走极端思维;因此要适当的给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发展过程,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教授其预防知识,消除患者对复发的担忧;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积极鼓励患者加强锻炼。告诉患者,经过治疗,60%的患者生活能够自理,20%生活需要一定的帮助,15%生活需要较多帮助,仅5%需要全部帮助[4]

    1.2.3 行为治疗:①示范法,邀请脑血管病治疗取得部分疗效的且自身素质高的患者现身说教, 把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告知新患者, 并将自己康复取得的进展一并告知, 鼓励新患者多与老患者交流思想, 以增加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信心[5],提高其参与康复的积极性。②正强化法,对患者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由医师或家属给出语言赞赏或一定物质奖励,不断强化患者的有效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参与锻炼的积极性[6]

    1.3 疗效评测方法:所有量表均在读懂指导语后完成,专人核查问卷,统一评分,全部病人均在入院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3月进行NIHSS和 SCL-90评分;对不能书写或不识字者则由病人口述!家人代记录。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版软件统计,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F分析(方差齐: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amhane′s T2)。

    2 结果

    SCL-90指标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效果,前后各组对比有显著意义(P<0.01);而同时间点两组对比亦有显著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NIHSS指标亦有上述相同的结果,具体见表2。

    3 讨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产生于生理并高于生理[7],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而引起生理变化.故脑血管病患者对患病的担心和不准确认识,可引起患者强烈的生理、心理反应[8]。临床表现为焦虑不安、自卑、失眠、精神萎靡、脾气暴躁、对康复缺乏信心、不愿配合治疗、自暴自弃、轻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目前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碍(尤其抑郁)明显者,其病情及神经功能缺损相对严重[9]。因此,脑血管病作为一种身心疾病既需要药物和物理治疗,更需要心理方面的干预;及时、正确地治疗处理患者的情感障碍是脑血管病康复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一些研究认为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途径调动机体的潜能,可缓解心理应激原的冲击,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激起适应性应付机制[10]。药物治疗只改善了纯生物因素,只有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才更具优越性,有助于神经功能与抑郁的康复。

    本实验发现: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治疗组的SCL-90,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显著意义( P < 0.01),说明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消除患者心理障碍,帮助患者全面提高适应能力,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对患者神经心理功能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月,6章:714页

    [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 车文博,心理治疗指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665页

    [4] 宋为群,脑血管病康复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3页

    [5] 程贺军,罗红艳,李建,心理干预对中风患者焦虑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6):1196~119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8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