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292880
颅内血肿的穿刺定位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张潇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索根据CT片进行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治疗时的定位方法。方法:按照CT片分别标出实际扫描时的基线,并以此实际基线进行血肿定位。结果:本组590例脑出血中规范基线扫描319例,不规范基线扫描271例;均按照实际基线定位法进行穿刺点定位后行硬通道穿刺,植入穿刺针后进行CT检查。全部病例穿刺针头部均在血肿中心,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结论:实际基线定位法可有效纠正不规范基线CT片定位偏差。

    【关键词】CT;基线;硬通道;颅内出血;定位

    【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71-01

    我院自1998年应用硬通道穿刺技术治疗脑出血590例,其中规范基线扫描319例,271例由于进行CT检查时各种原因,导致基线不规范。我们按照实际基线定位法选择穿刺点,穿刺后CT监测全部病例穿刺针头部均在血肿中心,取得了准确的定位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8年收治符合硬通道穿刺治疗指征的病人590例,均经CT检查明确诊断。基底节区出血324例,顶叶出血131例,额叶出血96例,丘脑出血39例,破入脑室139例,出血量均>30ml。高血压性脑出血511例,外伤性脑内血肿79例。平均年龄56.6岁。治疗时间平均于病后6小时。其中规范基线扫描319例,不规范基线扫描271例。

    2 方法

    2.1 本组590例均应用硬通道穿刺针进行穿刺碎吸治疗。使用硬通道工具为北京万特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L一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2.2 规范基线CT片的血肿穿刺点定位:图1:①画出外耳道及外眦连线AB线。②于耳廓前缘画出垂直于AB线的标志线CD。③根据CT片血肿最大面所在层面计算出血肿中心在体表的投影与AB基线的距离,计算方式:层数×层厚=㎝数,并据此画出平行于AB基线的EF线。④标出EF线中点G点。⑤根据CT片测量出的血肿中心距中点的距离,标出血肿中心在体表的投影点H,即为穿刺点。

    2.3 不规范基线CT片的血肿穿刺点:定位:图2:①分别找出显示外耳道、外眦或者能显示颅骨结构的两个CT画面,按照两层面的实际差距(层数×层厚=㎝数)画出实际基线ab线。②于耳廓前缘画出垂直于AB线的标志线cd。③根据CT片血肿最大面所在层面计算出血肿中心在体表的投影与外耳道即ab基线的距离,计算方式:层数×层厚=㎝数,并据此画出平行于ab基线的ef线。④标出ef线中点g点。⑤根据CT片测量出的血肿中心距中点的距离,标出血肿中心在体表的投影点h,即为穿刺点。

    2.4 穿刺角度及深度:图3:本图为血肿最大层面图,AB线为CD线中点的垂线,F点为血肿中心,EF为血肿中心距图1、图2中点G距离,FH距离为穿刺深度,穿刺角度系穿刺点与矢状面垂直。有经验的医师可根据图3示意调整穿刺点到I,同时适当穿刺角度及深度。

    3 结果

    本组590例颅内血肿,其中规范基线扫描319例,不规范基线扫描271例。我们按照实际基线定位法选择穿刺点,穿刺针后CT监测全部病例穿刺针头部均在血肿中心,取得了准确的定位效果。本组死亡率4.6%。

    4 讨论

    4.1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治疗死亡率高达50%~70%,开颅治疗死亡率也在35%,致残率30%~40%[1]。本组590例脑出血应用贾氏方法[2]治疗死亡率4.6%,较其他方法疗效显著提高。

    4.2 血肿的有效清除关键在于穿刺点的定位,如定位准确,可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治疗,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3],同时,减少病人因复查CT时的搬运造成的不良影响。

    4.3 在规范基线扫描CT片上进行穿刺点定位并不困难,定位方法是按依外耳道与外眦连线作为基线,按照CT相关数据进行定位的[4]。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进行CT扫描时,因种种原因,导致实际扫描基线不规范,如不注意这种情况,用不规范基线获得的CT片按照规范基线进行定位的穿刺点(H),往往与实际血肿中心(h)与有一定差异(图4),甚至可能出现穿刺后穿刺针未到达理想位置、无法有效进行治疗的情况。

    4.4 应用实际基线定位法进行穿刺点定位,可直接根据患者已成CT进行准确定位。以外耳道或者外眦为基点,保证了参照标记的准确性和固定性;利用CT已成的相关数据,保证了计算血肿的位置及大小等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了穿刺点的准确性。同时在不具备复查CT的医疗机构或者病人不具备复查条件时可在第一时间开展血肿碎吸术。

    4.5 对脑出血病人进行CT检查时,有时候确实难以避免在摆好病人体位进行扫描时病人体位发生变化的情况。往往CT室医师意识不到规范基线扫描对于临床医师的重要性。因此,应提高CT室医师和临床医师进行规范基线扫描的认识和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0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