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黏膜和黏膜下非特异性炎症,目前主要认为与感染、遗传及免疫三大因素及其相关作用有关,病变可累及直肠、结肠的一段或全结肠。过去一直认为在我国发病较少,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结肠镜检查的普及和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该病在临床上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为慢性腹泻主要病因之一。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病例全部为住院患者,均符合2007年济南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1],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14~80岁,平均(43.24±15.35)岁,第一好发年龄段在30~39岁之间,第二高峰在50~59岁,年龄分布如表1,病程最短的6天,最长12年。
1.2临床表现:80例 UC患者中表现有腹泻63例(78.75%)、腹痛的有61例(76.25)黏液脓血便57例(71.25%)、里急后重24例(30.0 %)、体质量下降17例(21.25%)、疼痛- 便意- 便后缓解16例( 20% )、发热11例(13.75%)、贫血8例(10%)、低蛋白血症6例(7.5%),肠外表现有关节痛3例,肝功能受损2例,皮疹1例,口腔溃疡1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2例。
1.3内镜表现:本组全部病例均常规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65例(81.25),充血水肿71例( 88.75%),血管纹理欠清晰或消失41例(51.25%),多发糜烂,浅表溃疡67例(82.72),黏膜粗糙、颗粒样增生、易出血25例(31.25%),结肠袋变钝或消失20例(25%),肠腔狭窄12例(15%)。部分病例有上述几种病变共存现象。
1.4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病检均有炎性细胞浸润(100%),其中可见隐窝炎及隐窝脓肿形成21(27.5%),炎性渗出29例(36.25%),肉芽组织增生、炎性坏死渗出27例(33.75%),息肉样增生22例( 27.5% )。
1.5其他检查:80例患者中贫血11例,肝功能检查ALT及血胆红素轻度升高者2例,白细胞升高的5例,白蛋白减少6例,红细胞沉降率增高的有4例,自身抗体测定阳性者6例,尿蛋白含量异常的有56例,电解质全套测定低钙10例,低钾5例,低钠3例。
2治疗及疗效
全部患者均接受口服微生态制剂治疗,其中患者有35例口服氨基水杨酸(SASP、5-ASA)制剂,40例配合灌肠治疗,在维持治疗的过程中50例出院后继续服用水杨酸类药物,继续服用激素者21例,有7例在药物减量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经药物加量后症状均能较好控制。
3讨 论
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粘膜的慢性非特异炎症,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还没完全明确。本组UC患者男性高于女性,好发于青壮年。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最为多见,其次为解黏液脓血便。肠外表现少,未发现癌变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低,可能与病情多为轻、中度及随访时间短有关。该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通常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5%,本研究中实验室检查显示了UC患者机体确有免疫异常存在,另外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UC的确诊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本组病例结肠镜及病检结果符合UC改变。但由于其结肠镜及病理改变均无特异性,确诊尚需结合临床特征和相关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UC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内科治疗,大部分患者使用水杨酸类药物(SASP和/或5-ASA)就可以控制病情。病变位于结肠远端者可以应用灌肠治疗,本组的大部分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若内科治疗无效或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回顾分析, UC复发率高的原因主要由于患者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或不规律用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8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