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硫普罗宁治疗脂肪肝临床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观察硫普罗宁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硫普罗宁静脉中滴注,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静脉中滴注,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7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硫普罗宁治疗脂肪肝有有效药物。
【关键词】硫普罗宁;脂肪肝;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57-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已成为临床常见的疾病。相当一部分患者预后表现为脂肪性肝纤维化与肝硬化[1]。我们硫普罗宁治疗脂肪肝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50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我院肝病专科就诊的患者。诊断均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4.6±7.3岁,病程2.5±0.9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6.7±5.8岁,病程2.7±0.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硫普罗宁(河南省新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加入5%的葡萄液体中和生理盐水250ml静脉中滴注,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150mg加入5%的葡萄液体中和生理盐水250ml静脉中滴注,每日一次。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脏B超、CT、肝功能及血脂生化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 参照1993年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新药临床研究知道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及血脂正常,B超示肝内光点均匀,肝深部回声正常,肝内小血管走向清晰,CT值正常。②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基本正常,TC(总胆固醇)比原值下降≥20%、TG(甘油三酯)下降≥40%、HDL下降≥0.94nmol/L,肝脏B超示肝内光点均匀及小血管显示尚可,肝深部回声轻度减弱,CT值接近正常。③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肝功能各项检测结果有所下降,TC、TG下降原值的10%一20%、20%一40%;HDL下降≥0.8~0.9nmol/L,B超示肝内光点均匀及小血管显示较前有所改善。④无效:肝功能改善不明显,血脂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B超、CT结果无好转。
2.2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对比
组别(例)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100)1855151288%*
对照组(50)5111619 64%
与对照组治疗后结果对比:*P<0.01。
3 讨论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临床B超等检查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脂肪肝的检出率日益增多,发病率不断升高。有研究发现,在重度肥胖性脂肪肝中,约1/4的患者并存肝纤维化,1.5%~8.0%患者发生或即将发生肝硬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预后良好的观点,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已被公认为隐源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内脂肪蓄积(主要为甘油三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病因与营养性因素(如营养不良、肥胖症)、化学性致病因素(如酒精、肝损害药物)、内分泌代谢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甚明了,成为迄今缺乏理想的针对性治疗药物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近年来认为脂肪肝的形成与脂肪代谢有关,脂肪在肝内氧化障碍,导致肝细胞脂肪堆积,并导致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线粒体是肝脏脂肪酸B氧化、ATP及ROS形成的主要部位,有关资料表明游离脂肪酸(FFA)增加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它可损害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膜,导致线粒体肿胀、膜通透性增加,使线粒体氧化功能降低,肝脏脂肪氧化减少[3]。硫普罗宁为一种含游离硫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具有降低肝细胞线粒体ATP酶的活性、提高细胞ATP含量、改善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抑制肝细胞线粒体过氧化脂质形成,从而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硫普罗宁通过维护肝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防止甘油三酯在体内积聚,从而减少肝脏的脂肪沉积[4]。临床观察证实硫普罗宁能减轻脂肪性肝病的程度,改善肝功能和降低TG、TC血清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30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