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肌梗死的临床监护与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45-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其病情险恶。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等表现,如果治疗护理不及时,就很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情况。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问题的解决,除了早期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外,细致科学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做到及时到位的护理,会为抢救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良好地护理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我们遇到此类患者时,首先要做好急救的护理工作。
心肌梗死一旦被确诊,患者常有恐惧、忧郁、沮丧的心理。临床实践发现,在心电监护的同时,加强床边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多能够控制病情进展,促进病情好转,降低临床病死率。为此,笔者就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1998~2000年急性心肌梗死(AMI)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50~60岁。下壁20例,前壁15例,其它5例。其中疼痛剧烈10例,合并心力衰竭(心衰)2例,伴随心律失常4例。经精心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加强基础护理:
2.1.1环境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脏负担,严禁患者下床进食、漱洗、 小便,尽量减少其活动量;同时应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整洁及温度的适宜,避免患者受到各 刺激;必要时应立即吸氧,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缓解疼痛,给予肌肉注射度冷丁50~100 mg,实施心电监护,准备好抢救药品,同时器械放置要定点、保证齐全,以备及时准确的抢救患者。病人体位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准。一般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头部及腿部抬高20~30度,可以防止膈肌和腹肌上移,减少回心量,保护心肺功能。
2.1.2吸氧 急性心肌梗塞尤其合并并发症的患者,由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减少或血流速度减慢,均易发生低氧血症。为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常采用鼻导管给氧法:3~5d先予4~6L/min持续高流量吸氧,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并在进食、活动、排便时适当加大氧流量。每日更换鼻导管,以防止鼻腔粘膜损伤及感染。
2.1.3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入院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准确地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急救药品,随时观察病情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
2.2监护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智、心率、呼吸和血压以及发作时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的时间、程度、有无反射等情况并做详细记录。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等各项指标。特别是心电监测,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75~95%的病人出现心律失常[2],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常发生于24h之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要对心律失常有充分的认识,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及时记录有异常变化的心电图,标明时间。备齐抢救药物及仪器并放于床边。病情变化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电极位置一定要固定好,导联线连接要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时电极脱落。我们多采用五点电极连接方法代替四肢导联。
2.3 心理治疗 心梗患者一旦确诊后,其烦躁、紧张心理以及疼痛发作时的濒死感可使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他们心理负担会更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多巡视病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来配合治疗,从而使他们早日康复。平时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等。因这些因素都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进食、漱洗、大小便均要给予协助,尽量避免患者增加劳力。以后可按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休养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室温合适。
2.4 饮食宜清淡 饮食宜清淡,要吃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酒。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要保证大便通畅,最好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如1~2天一次,以免大便秘结。同时正确记录出入水量。
2.5 健康教育:
2.5.1 第1周特别是前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第2周可以在床上活动,协助患者在床上被动活动肢体,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防深部动静脉血栓形成。无并发症者第2周即可开始下床活动,第3、4周可逐步在病室内活动。活动时须有医护人员陪伴,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如: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等,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2.5.2 预防 治疗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一旦有胸闷、心慌、出冷汗时,要及时就医;注重自我保健。日常生活要有规律,睡眠要充足,避免精神刺激,培养顺其自然的心态,遇事不急、不躁、不生气,乐观豁达;合理膳食,饮食宜清淡,低脂、低盐、低盐,不过饱;严禁吸烟,烟能直接损害心脏,酗酒能加重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两者均应戒除;适当运动,运动前要征求医生的意见,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选择运动项目,相对安全的形式是散步,避免超负荷活动;定期检查,有备无患;身上常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并定期门诊随访。
作者单位:154600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百拇医药(李华)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其病情险恶。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等表现,如果治疗护理不及时,就很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情况。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问题的解决,除了早期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外,细致科学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做到及时到位的护理,会为抢救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良好地护理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我们遇到此类患者时,首先要做好急救的护理工作。
心肌梗死一旦被确诊,患者常有恐惧、忧郁、沮丧的心理。临床实践发现,在心电监护的同时,加强床边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多能够控制病情进展,促进病情好转,降低临床病死率。为此,笔者就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1998~2000年急性心肌梗死(AMI)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50~60岁。下壁20例,前壁15例,其它5例。其中疼痛剧烈10例,合并心力衰竭(心衰)2例,伴随心律失常4例。经精心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加强基础护理:
2.1.1环境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脏负担,严禁患者下床进食、漱洗、 小便,尽量减少其活动量;同时应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整洁及温度的适宜,避免患者受到各 刺激;必要时应立即吸氧,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缓解疼痛,给予肌肉注射度冷丁50~100 mg,实施心电监护,准备好抢救药品,同时器械放置要定点、保证齐全,以备及时准确的抢救患者。病人体位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准。一般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头部及腿部抬高20~30度,可以防止膈肌和腹肌上移,减少回心量,保护心肺功能。
2.1.2吸氧 急性心肌梗塞尤其合并并发症的患者,由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减少或血流速度减慢,均易发生低氧血症。为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常采用鼻导管给氧法:3~5d先予4~6L/min持续高流量吸氧,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并在进食、活动、排便时适当加大氧流量。每日更换鼻导管,以防止鼻腔粘膜损伤及感染。
2.1.3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入院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准确地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急救药品,随时观察病情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
2.2监护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智、心率、呼吸和血压以及发作时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的时间、程度、有无反射等情况并做详细记录。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等各项指标。特别是心电监测,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75~95%的病人出现心律失常[2],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常发生于24h之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要对心律失常有充分的认识,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及时记录有异常变化的心电图,标明时间。备齐抢救药物及仪器并放于床边。病情变化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电极位置一定要固定好,导联线连接要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时电极脱落。我们多采用五点电极连接方法代替四肢导联。
2.3 心理治疗 心梗患者一旦确诊后,其烦躁、紧张心理以及疼痛发作时的濒死感可使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他们心理负担会更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多巡视病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来配合治疗,从而使他们早日康复。平时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等。因这些因素都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进食、漱洗、大小便均要给予协助,尽量避免患者增加劳力。以后可按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休养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室温合适。
2.4 饮食宜清淡 饮食宜清淡,要吃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酒。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要保证大便通畅,最好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如1~2天一次,以免大便秘结。同时正确记录出入水量。
2.5 健康教育:
2.5.1 第1周特别是前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第2周可以在床上活动,协助患者在床上被动活动肢体,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防深部动静脉血栓形成。无并发症者第2周即可开始下床活动,第3、4周可逐步在病室内活动。活动时须有医护人员陪伴,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如: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等,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2.5.2 预防 治疗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一旦有胸闷、心慌、出冷汗时,要及时就医;注重自我保健。日常生活要有规律,睡眠要充足,避免精神刺激,培养顺其自然的心态,遇事不急、不躁、不生气,乐观豁达;合理膳食,饮食宜清淡,低脂、低盐、低盐,不过饱;严禁吸烟,烟能直接损害心脏,酗酒能加重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两者均应戒除;适当运动,运动前要征求医生的意见,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选择运动项目,相对安全的形式是散步,避免超负荷活动;定期检查,有备无患;身上常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并定期门诊随访。
作者单位:154600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百拇医药(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