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海西州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了解海西州艾滋病流行特征,探讨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收集2000-2010年海西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流行病学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西州2000年发现首例AIDS病例,截止2010年底共发现61例HIV/AIDS,虽然血液传播感染占总病例数的59.01%,但近两年性传播逐渐变为主要传播途径。年龄分布以31~49岁之间病例最多(44例),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15例)。结论: 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加大高危人群的监测力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防止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612.0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21-02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1.7%,人口37.14万,所辖两市、三县和三个行委,共有29个民族。为了解海西州艾滋病流行现状,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00-2010年海西州HIV/AIDS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海西州HIV/AIDS疫情专报系统(按照现住址为海西州查询)。人口统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由有资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医疗机构的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或初筛中心实验室采用ELISA法进行初筛,初筛阳性的经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实验室采用WesterBlot方法进行确认。经确认的病例均及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 结果
2.1 情概况:海西州自2000年发现首例AIDS患者以来,截至2010年底共发现61例HIV/AIDS,其中HIV感染者28例,AIDS患者33例,死亡24例,死亡率为6.46/10万。2005年之后HIV/AIDS病例报告逐年增多。历年报告病例数见表1。
2.2 人群分布:61例HIV/AIDS中,男性19例,女性42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2.21;年龄最大72岁,最小2.5岁,以31~49岁之间病例最多,共44例,占总病例数的72.13%;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15例;其次为家政、家务及待业11例,农民5例,学生4例,干部职员3例,餐饮食品业2例、离退人员及民工各为2例,公共场所服务员、长途驾驶员和医务人员各为1例,其他8例,不详6例。
2.3 地区分布:海西州共辖两市三县和三个行委,其中格尔木市发现56例HIV/AIDS,德令哈市2例,乌兰县、都兰县和大柴旦行委各1例。61例HIV/AIDS中外省报告病例12例,本省其他地区报告18例,本地区报告31例。
2.4 感染途径:通过血液传播感染36例,占总病例数的59.01%,其次为异性传播7例,同性传播5例,母婴传播、注射吸毒各2例,采(血浆)1例,不详8例。
3 讨论
海西州自2000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病例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全州11年艾滋病疫情分析显示,目前HIV/AIDS流行有以下特点:(1)目前,海西州艾滋病流行呈低流行态势,HIV/AIDS病例大多数为既往血液传播感染,主要是90年代我州部分住院病人输注了HIV污染的血液而被感染。(2)海西州HIV/AIDS病例虽然少,但三种传播途径都已出现,尤其是在受血者的感染者中出现了母婴传播。(3)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病例主要集中在格尔木市,占全州感染者的91.80%。(4)近几年全州发现的病人数逐年增多,主要为经性传播人数和比例在逐年上升。同时,我州是个多民族聚集地,由于文化的原因和社会的影响,少数民族多性伴的特征较突出,他们在性生活中又没有安全套的意识和条件,促进了通过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1]。(5)海西州地处柴达木盆地,随着新一轮工业项目建设高潮的掀起,以及格尔木-敦煌、格尔木-库尔勒铁路和一批链接工业园与资源地支线铁路陆续开始建设,大批流动人口陆续涌入,人口的流动会增加艾滋病在城乡之间的传播速度[2]。
针对海西州艾滋病流行特征,建议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1)政府将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政府负责,各部门参与,落实相关部门职责的考核,实现部门协调,综合治理的大环境,保证艾滋病健康教育、监测和关怀等工作的开展,持久、系统地抓好艾滋病防治工作。(2)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对农民、牧民和流动人口采取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相结合的措施,提高他们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3)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大对性乱、吸毒等高危人群的监测力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