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9期
编号:12287736
风湿病和类风湿临床病理差异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 2011年第9期
     (焦作职工医学院河南 焦作 454100)

    【中图分类号】R60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82-02

    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类风湿又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风湿病和类风湿主要差异在于如下几方面:

    1 引起两者的机制不同

    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发生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 近来研究证明:A组溶血性链球菌胞壁的成分中,M-蛋白和C-多糖具有特异的抗原性。此外,A组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一些酶,亦具有抗原性,并能破坏相应的底物,如链球菌溶血素O(能分解血红蛋白)、链激酶能激活血中纤维蛋白溶酶原,使之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分解纤维蛋白)、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链道酶(能分解DNA)及链球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此外,还能产生链球菌溶血素S(SLS,为脂蛋白,抗原性微弱)。在链球菌感染时,初次接触抗原后约7~10天,即有抗体形成。在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时,在咽峡炎初次发作后10~15天,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抗体滴度明显升高。

    类风湿目前多认为本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始动因子尚不清楚,可能是感染因子(如病毒、支原体或细菌等)进入人体后,其所含某些成分(如寡糖或糖肽碎片)被关节内滑膜细胞摄取并组合到滑膜细胞所合成的蛋白多糖中,使其结构发生改变而具抗原性。这种自身抗原不仅可使机体产生抗体(IgG),同时还导致IgG分子的Fc片段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从而激发另一种抗体形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0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