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与静息心率及血压的关系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其心功能与静息心率(RHR)、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205例CHF患者,按入院时静息心率(治疗前心率)分为3组:CHF 1组(静息心率50~79次/min),CHF 2组(静息心率80~99次/min),CHF 3组(静息心率100~140次/min)。对其入院、出院时的心功能与静息心率及血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CHF3组的心功能比CHF 1组或CHF 2组的心功能明显加重、组间比较P<0.05;CHF3组的血压又比CHF 1组或CHF 2组患者的血压显著降低、组间比较P<0.05。CHF 2组的心功能比CHF 1组的心功能明显加重、两者比较P<0.05;而血压又比CHF 1组的血压显著降低、两者比较P<0.05。经治疗心功能改善后RHR随之下降、血压随之增高。如心功能无改善时血压及RHR则无变化。结论:随着心衰的加重RHR增加而血压下降, RHR及血压可作为动态观察心功能好坏的指标。
【关键词】 心力衰竭;静息心率;血压;射血分数
【中图分类号】R1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180-02
慢性心衰是一种进展性临床综合征,该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患病率高,致残率、死亡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和心脏病治疗的最后战场[1,2]。评价慢性心衰的预后、病情转归的指标很多,但慢性心衰与心率、血压的关系有关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对我科住院的205例慢性心衰患者入院时静息心率(治疗前心率)进行测定,以进一步探讨慢性心衰患者 RHR 与心功能的及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7 年 1 月~2011 年1月,在我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同时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胸片、心电图、心脏 B 超等,排除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甲亢、低血容量、除外脑,肾、肝、内分泌、感染等系统疾病后已确诊为慢性心衰患者共 205 例,其扩张型心肌病75例,缺血性心肌病95例,风心病35例,其中男 125例,女 80 例;平均年龄 36~85 (55.52 ±11.73) 岁 ,所有患者均未使用或停用增快和减慢心率的药物 5~7 个半衰期、并排除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2 测量方法:①RHR测定:所有患者于入院当日或次日 9~10 时及出院前一天9~10 时于安静平卧休息10 min后,使用12导心电图机描记心电图,同时选择Ⅱ导联记录20个心动周期,计算出20个心动周期平均RR间期,计算RHR。②血压的测定:在测量RHR时同时,测3次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取其平均值。③入院次日行心脏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1.3 分组:按入院时静息心率 (治疗前心率 )分为 3组:(1)CHF 1 组:静息心率 60~79(68.12±7.68)次/min;60 例,其中男 55 例,女 5 例,年龄 36~75(52.30±12.19)岁;(2)CHF 2 组:静息心率 80~99(87.06±5.02)次/min。105 例,其中男 81 例,女24 例,年龄 38~79(60.49±13.27)岁;(3)CHF 3 组:静息心率≥100次/min、(110.06±12.02)其中男 40例,女 8 例,年龄 35~69(60.90±7.45)岁。
1.3 疗效判断:显效:心功能恢复Ⅱ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恢复Ⅰ级,无效:心功能无变化或不断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计量数据均以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静息心率、血压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见表1
※ 与CHF1组比较P<0.05
△ CHF组比较P<0.05
2.2 经7~10天的强心、利尿等治疗后,CHF患者共 205 例患者显效42例,有效者142,无效者21例。这三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见表达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静息心率(RHR)是指在清醒不活动的情况下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本研究表明静息心率越快心功能越差,而且心功能改善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RHR的减少,心功能越差RHR越快的原因主要是:心力衰竭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发生以下变化:①通过压力感受器等反射作用,使正常的迷走神经功能优势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②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这两方面因素均使心率增加。Opasich 认为[3]:由于心动过速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舒张时间缩短和舒张期心肌灌注减少,心肌的氧供减少,加速心功能恶化。由此可见两者的关系互相影响,彼此间加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慢性心衰主要表现为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重度受损,并伴有神经与体液激素的改变。血压作为一个综合反映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的生理指标,其变化同样也受着神经体液的调节。心衰早期由于神经体液因子激活等因素,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血压上升、但随着心功能的下降多表现为低血压,本研究显示慢性心衰时心功能越差,其BP越低,随着心功能的改善BP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提高。心衰时出现低血压的特点主要与心功能的进一步衰竭、心脏每搏出量减少有关。尽管心衰时交感神经兴奋具有一定的升压作用,但其升压作用代偿不了心脏每搏出量的日渐减少。同时心衰时血压调节功能下降以及较长时间的使用利尿剂、硝酸酯类、A-CEI等药物也加重低血压的出现[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9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