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小肠成像应用于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观察CT小肠成像应用于克罗恩病的应用,分析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已明确诊断的29例克罗恩病患者分别进行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肠道和肠外病变的部位、性质进行对比。结果:29例患者中CT小肠成像发现跳跃性病变例数多于小肠造影,且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对于肠道黏膜病变,CT小肠成像检查出的例数明显多于小肠造影(P<0.01);在肠管狭窄的诊断方面,CT小肠成像检测出的例数比小肠造影检查出的多,经对比两者呈现显著差异(P<0.05);对瘘管的诊断结果一致(2例),CT小肠成像诊断腹腔脓肿3例。结论:CT能更准确直观的显示克罗恩病肠壁、肠系膜及周围结构的异常,同时能诊断出肠外病变,还能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病变,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克罗恩病;诊断;小肠成像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04-02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多迁延,常有反复,不易根治,同时还容易并发肠梗阻、腹腔内脓肿、吸收不良综合征、急性穿孔大量出血,偶尔会出现中毒性结肠扩张。近十余年国内临床上确诊率呈上升趋势。男女间无显著差别,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壮年占半数以上[1]。临床检查主要有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X线小肠造影及CT小肠成像检查等。现对我院就诊的28例患者进行小肠造影及CT小肠成像检查的诊断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消化科门诊或病房诊治并明确诊断为克罗恩病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5例(占51.7%)、女性14例(占48.3%);年龄15~79岁,平均35.7岁。29例克罗恩病患者中,具有腹泻症状的25例,腹痛22例,便血患者3例,发热患者27例,腹部包块患者9例,多数伴有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稍瘦等征状。经患者同意,我院同时给患者进行免费的CT小肠成像检查和小肠造影检查,具体内容如下。
1.2检查方法
1.2.1CT小肠成像检查:
本院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对每位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前患者需禁食12小时。将25%甘露醇500ml配成4000ml溶液,于检查前90分钟内每30分钟口服800~1000ml充盈远段小肠,临上机前10~15min再服1000ml充盈胃与近段小肠。并于检查前10~15min肌注山莨菪碱(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者、肠梗阻、中毒性肠麻痹、肠穿孔、出血坏死性肠炎禁用),注射量为10mg。先进行腹部平扫,然后进行腹部增强扫描。平扫条件如下:探测器准直器64.0mm×0.6mm,机架旋转0.5s,螺距为1.4mm,开启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降低剂量综合措施(CARE)剂量4D。自动重建层厚0.7mm,重建间隔1.0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30mA/s。增强扫描前,经肘静脉高压注入对比剂碘普罗胺(lopromide)80~100ml,速率4ml/s,再以同样速率注射30ml生理盐水。动脉期扫描20s,静脉期扫描40s,5min延迟期扫描,延迟时间应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系统。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横断面CT图像和多平面重组重建图像、数据值工作站进行分析。同时详细做以下记录:(1)病变部位;(2)肠道黏膜病变性质,如溃疡、卵石状结节、肉芽肿;(3)有无肠腔狭窄、狭窄近端肠管扩张、肠管黏连;(4)肠道外病变,如肠系膜血管扩张、腹腔淋巴结肿大、瘘管、腹腔脓肿;(5)有无并发症,如肠梗阻等。
1.2.2小肠造影检查:
首先对患者进行肠道清洁,然后让患者口服35%硫酸钡混悬液400ml,由另外2名放射科医师观察X线下小肠造影图像,同时做相关记录:(1)病变部位;(2)肠道黏膜病变的性质,如充盈缺损、龛影、黏膜皱襞增粗或消失等;(3)有无肠腔狭窄、狭窄近端肠管扩张、肠管黏连、瘘管、窦道等。
对执行CT小肠造影与钡剂小肠造影检查的两组医师采用盲法,即每组医师不知道患者另一项检查的结果,这两项检查的时间间隔不超过两周。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两种方法对29例患者进行检查。跳跃性病变检测结果:CT小肠成像检查发现17例患者,而小肠造影检查方法只检测出11例,漏查5例。粘膜病变检查结果:CT成像技术检查出26例,小肠造影方法只检测出16例,两这个统计学上差异明显,P<0.01;肠管狭窄例数检查结果分别是10例、2例;瘘管患者2例,两种方法都有查出。同时CT成像检测出3例腹腔脓肿,腹膜后淋巴结增大患者3例。详见表1。在CT增强扫描时,克罗恩病患者可见明显的“梳齿征”,这是由于发生炎症性肠病时,受累肠管的血流增多,相应的肠系膜呈纤维脂肪增殖所致。
3讨论
研究结果发现:CT小肠成像比小肠造影能发现更多的克罗恩病相关的影像学异常。具体如下:
(1)在跳跃性肠道病变的诊断方面,CT小肠成像检查优于小肠造影检查。(2)对轻、中度的肠道粘膜病变的诊断,CT小肠成像方法更敏感。通过CT小肠成像可以看到肠壁增厚,注射造影剂后,炎性肠壁出现异常强化,与正常组织相比明显增加,或伴有肠壁分层。(3)CT扫描后的冠状位重建技术可以显示梗阻扩张的肠管及梗阻的部位、形态等,用以鉴别炎症性和肿瘤性梗阻(因为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常可见边缘清晰的肿块或局限性肠壁增厚,增强扫描后呈不同程度的强化,而炎性病变引起的肠梗阻无此肿块,梗阻多由肠管不规则狭窄和节段性肠壁增厚引起,增强后扫描肠壁多呈弥漫性强化)。(4)在检查中用的试剂方面,小肠造影使用的钡剂粘稠,容易诱发或加重肠梗阻的风险。而CT小肠成像检查口服的甘露醇大大降低了这种风险,而且对肠腔的扩充效果好,无不良反应,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同[2,3]。(5)在对肠道外病变的诊断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36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