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285718
药物性肝病损伤89例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黄桂琴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加强医务人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8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上主要以抗生素和中药使用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最为多见。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多为临床上的常用药,在合理使用时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同时应及早发现和治疗。

    【关键词】药物;肝损伤;临床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52-02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临床上可供医师选择的药物也越来越多,给临床用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由于药物的滥用及不合理用药,导致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上升的态势[1]。其中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的发生率也随着用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出现了增加。所谓药物性肝损伤主要是指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由于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细胞的损害以及由于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所引起的疾病,通常药物性肝损伤会在没有肝脏疾病的人群或以往有基础性肝脏病史的患者中出现[2]。临床上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损伤机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的生物活性,氧化应激以及线粒体功能受到损伤、细胞凋亡以及免疫功能出现异常等情况[3]。目前,随着研发新药的不断涌现,药物性的肝损伤也越来越多。需要临床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探讨和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加强医务人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8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和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诊断标准:

    按以下标准评价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用药后1-12周可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2)初发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疲乏、恶心、呕吐、皮疹、发热、纳差、黄疸、搔痒等症状;(3)检查末梢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大于6%;(4)存在肝实质细胞损伤的病理或临床征象;(5)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呈现阳性(6)偶然再次用药后又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上述在标准1的基础上合并任意两项情况均考虑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

    1.2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89例,均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39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6.7岁。

    全部患者的用药均为成人的常用剂量,均为联合使用药物所导致。用药的种类多为4-10种。其中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有1-2周的患者有10例,2-3周的患者有18例,3-4周的患者有20例,5-8周的患者有20例,9-12例的患者有33例。

    1.3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原发病、用药史、临床症状、体征病原学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嗜酸细胞计数等进行分析。

    1.4疗效判定标准:

    按以下标准评价治疗后的临床疗效。(1)治愈: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得到明显的改善,胆红素、转氨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降至正常的范围;(2)显效: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体征出现好转,胆红素、转氨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并低于正常上限的2倍以下;(3)无效: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的改善,肝功能的指标改善不够明显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来表示

    2结果

    2.1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情况:

    89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主要是抗生素和中草药。在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组成中,抗生素占33.71%,中草药占22.47%,抗结核药占11.24%,保健品占10.11%,抗精神病药占7.87%,激素类药物占5.62%,保肝类药物占4.49%,抗甲状腺药物占2.25%,化疗药占1.12%,解热镇痛药物占1.12%。

    2.2治疗及预后情况

    89例患者在收治确诊后立即停止使用造成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采取保肝和降酶为主的治疗措施。经治疗后,按治疗后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判断。结果显示:治疗30天后,治愈69例,显效20例,无效2例,未出现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7.72%。

    3讨论

    一般来时,药物在肝脏的代谢主要是通过肝细胞的一系列的药物代谢酶来完成的,不同的药物在肝细胞内形成相应的中间代谢产物,最后与葡萄糖醛酸或其他氨基酸结合而成为水溶性极高的最终产物而排出体外[4]。因此,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过程应发生在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过程。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大小以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情况[5]。有些药物性肝损伤是不可预知的。往往是由于机体内复杂的特殊反应或代谢产物异常所引发。一旦发现出现了药物性肝损伤,除了立即停止使用中的药物外,积极有效的进行治疗对于肝损害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6]。如果处理和治疗不及时,可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早期预防和发现药物性肝损伤并进行及时处理是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所在。在进行肝脏损害的治疗时应定期检查肝脏的功能,尽量选择对肝脏损害性小的药物。还需定期做肝功能的检查和监测。随着目前市场上可选择性的药物种类较多,合理有效的选择药物至关重要。临床工作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患者在使用新药或存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尿常规等变化。必要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参考文献

    [1]黄福利,药物性肝损伤病人126例临床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09,5(24):444-44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5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