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285087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脆性血液的关系(3)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李德良 詹晓蓉 李永发 马越溪 于潮江
第1页
第5页

    参见附件。

     3.3 下肢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将下肢动脉硬化程度作为因变量,分别与年龄,吸烟指数,BMI, SBP,DBP,TC,TG,apoA1,apoB, HDL-C,LDL-C, FBG,sTM以及D-dimer逐个进行两两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发现吸烟指数,FBG, sTM和D-dimer均与其有显著性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246, 0.3889, 0.2775, 0.3928),见表4。表明下肢动脉病变程度受吸烟指数,FBG, sTM和D-dimer的影响。

    将下肢动脉直径大小从低到高分为三等级,计为0、1、2,作为因变量。即0级:正常,频谱形态呈三项波群,无频带增宽;1级:管腔狭窄≤50%,频谱形态呈三相波群,频带轻度增宽,尚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2级:管腔狭窄51%~100%,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正相单相波群,反相血流消失,频带明显增宽, 当血管腔完全闭塞时,血管内无血流信号。sTM和D-dimer,分别进行有序结果的累积比数Logistic回归结果: D-dimer和sTM每增加一个等级时,下肢动脉硬化程度增加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增加分别是1.43倍和0.88倍。见表5。说明脆性血液的严重程度与下肢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4 讨论

    Naghavi[1] 等首次提出脆性血液(vulnerable blood)的概念。从此,脆性血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被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中。脆性血液主要是指冠心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包括遗传性、先天性和获得性因素,使血液成分或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导致血液容易在冠脉内形成血栓。国内外资料表明,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发生外周血管病变危险性特别高,其病变易发生于下肢动脉血管,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已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增强,抗凝血功能减弱,使血液易于形成高凝状态[5] 。与正常人相比血液是脆性的,极易形成血栓。对糖尿病的脆性血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治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

    4.1 糖尿病代谢异常表现:

    糖尿病是一种易并发血管病变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以及高凝状态等。

    高浓度葡萄糖能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几中基质分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6]。高血糖引起的蛋白非酶糖化,使红细胞对磷脂酶的敏感性增加,膜磷脂降解,导致红细胞黏附,聚集能力增强;高血糖致多元醇旁路激活,山梨醇堆积,不仅引起视网膜、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还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

    血脂紊乱是引起动脉硬化发生的始动因素。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体内胰岛素不足,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及从血浆移除甘油三酯减少、脂肪合成减少、脂蛋白酶活性低下,导致血脂浓度升高。有研究表明,血脂紊乱可明显损伤动脉内皮细胞,造成内皮细胞脱落、超微结构损害,刺激内膜增生,从而导致动脉硬化[7]。

    我们对糖尿病无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有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的分析中,发现糖尿病无下肢动脉病变组、糖尿病有下肢动脉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SBP、DBP 、TC、TG、apoB、LDL-C 、FBG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证实糖尿病无论有无血管并发症都存在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表现为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 的形成,并发血管及栓塞性疾病。

    4.2 糖尿病血管内皮异常:

    内皮细胞不仅是一种机械屏障,更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具有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功能。内皮细胞的功能可因缺血、脂类物质沉积、血流动力学的机械损伤等而受损,从而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可致血管舒缩异常、张力增加;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及动脉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

    增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始动和促进作用。

    Esmon等在实验中发现,凝血酶与内皮细胞上的高粘附性受体结合,可使蛋白C(PC) 快速活化,并导致凝血酶底物发生特异性改变,这种凝血酶受体被命名为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 又称调凝蛋白)[8]

    TM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是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的一种糖蛋白, 是蛋白C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参与血管内凝血调节过程。同时,TM发挥着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和免疫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反之,使凝血酶不能与TM结合,PC的激活途径受阻,凝血链锁呈异常调节,血液向促凝状态偏移,导致血栓形成。TM血浆浓度升高可敏感反映各种疾病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反映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记物之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sT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血管病变组sTM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sTM 与年龄、血糖、血脂等指标两两比较均未见相关性,与SBP有显著相关关系(r值为0.4301),与D-dimer有显著相关趋势(r值为0.2536)。表明糖尿病sTM升高主要取决于血管内皮损伤的程度;收缩压(SBP)对血管内皮损伤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它可能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与血管内皮损伤有一定的关系。sTM升高在出现糖尿病血管病变前已存在,并随糖尿病病情加重、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浓度升高,提示内皮损伤程度与血管病变程度有关。因此血浆sTM水平变化不能作为判断糖尿病是否合并血管病变的指标,只能反映其血管病变的进展情况[9] 。

    4.3 糖尿病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是指凝血功能亢进,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易形成血栓。由于各种刺激因素都可使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同程度损伤,这种受损伤的内皮屏障机能的破坏,能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各种活性物质,从而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同时纤维蛋白原增高,进一步增加血粘度,造成血栓形成的基础。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形成的特异性的最小片段,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动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就会有D二聚体产生。其在血浆中稳定性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证实体内存在高凝和继发纤溶的特异指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02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