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健康》 > 2008年第8期
编号:12060365
面对面,你要看哪里?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08年第8期
     交谈时应把眼神聚焦到哪里,成为一道只有“有限解”甚至“唯一解”的方程式。

    在一本礼仪书中,专家对此进行了匪夷所思的量化指导:“如果两人面对面交谈30分钟,对方看你的时间少于10分钟,那一定是“不把你放在眼里”;如果注视你的时间在10到20分钟,则说明对方对你是友好的。而当注视时间超过了20分钟这个临界值,问题变得复杂起来,表示对方对你极为重视,但也不排除“敌视”的可能性。这就对我们脑内的生物钟功能提出了高标准,要求精确到分钟级,一旦不慎,就有“化友为敌”的危险。”

    按照眼睛注视点放在对方身体的不同部位,该书将谈话框定在“公务型”、“关注型”、“社交型”、“亲密型”等不同层次。而德国某人际交往专家认为,交谈中眼光最正确的轨迹是:首先看着对方的眼睛,随后把视线缓慢移到嘴部,过一段时间后再返回到眼部。但有人提出,一旦视线游走幅度过大,不慎越过了嘴,落下了颈,会不会有轻浮之嫌。

    对相当多人而言,把眼光锁定在对方身上有限的部位,不仅面临礼仪上的难题,更有来自生理上的障碍。实际上人在面对面交谈时,时常无法如礼仪专家所愿,将目光关切而持久地放置在对方面积有限的脸孔上。人们在某些谈话场合,会不自觉地目光飘走,或者“微闭双眼,抬头望天空”,甚至“把脸转到一边”。

    这种“眼神游走强迫症”有多种原因。苏格兰心理学家费尔普斯表示,“目光相接”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表征“亲密”关系的信号。当心理上并不是很亲密的人不可避免的面对面“亲密式”交谈,大脑就会自发移动你的目光,以减少这场谈话的“亲密指数”。谈话者在空间上越是“亲密无间”,眼睛注视对方的时间将随之减少,构成一个平衡。

    费尔普斯及其他研究者的证据说明,这种“注视回避”行为更有来自认知科学上的解释。原因是人脸充满了大量的复杂信息,如果在谈话时盯着对方,就会凭空占用一定的大脑资源,这样,大脑就会迟钝。, 百拇医药(林飞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