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酸性体质论”忽悠了(2)
【“酸性”说】崇尚饮食文化的老百姓大多讲究食不厌精,过上好日子首先就要吃得好,但是我们在享受好日子的同时却忽略了合理的饮食结构,一些美味佳肴就悄悄改变了我们身体的PH值。
【解“毒”】
“酸碱食物”之说不科学
◆ 专家支持: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
一、人体有强大的酸碱调节体系,几乎难以被食物左右。
人体内的酸性和碱性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在自然健康的状况下,我们的身体通常呈现弱碱性,也就是说,血液酸碱度(PH值)通常维持在7.4左右。人体在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不断地摄入和产生酸性或碱性的物质。正常情况下,酸碱物质在体内的浓度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体会对其进行及时的自我调节,以保持血液的pH值恒定维持于7.35~7.45范围内。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不断增强与包括食物在内的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能力,也由此建立和完善了一套非常完整和强大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具体来说,功能强大的肾脏可有效地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呼吸过程也参与酸性物质的快速排出,而体液作为巨大的缓冲池,在所谓酸性物质发挥“作用”前,早已将其中和掉。总之,人体正是通过一系列相互配合的奇妙机制,保障内环境的酸碱平衡状态。
在健康状态下,人体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导致酸碱性的改变,除非消化道、肾脏、肺脏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造成人体代谢和酸碱失衡,但这与食物的所谓“作用”并无实质性的关系。
二、如何科学理解食物的“酸碱性”?
食物的确可以被分为“酸性食物”(或称“成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或称“成碱性食物”)。
所谓“酸性食物(成酸性食物)”,是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有磷、硫、氯等元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