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终点”
清明是思念的时节。对故人的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而这种对话也总是唤起我们对人生终点的恒久思索——对死亡的恐惧伴随我的一生……
最早的死亡概念要追溯到我的孩提时代。当时看到装着死人的棺材抬去土葬,回来冲人就说,结果被大一点的哥哥制止了,说不能让某某老奶奶知道,她会不好受……
第二次想到死亡是上中学。一次去农场学农时,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叹息人为什么会死,如果死后能变成小鸟在天空飞翔该多好……但当时毕竟还小,生活才刚刚开始,死亡是很遥远的事,因此并没有真正感到死亡的威胁与恐惧。
然而,当我步入中年,随着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对死亡的恐惧越来越强烈。总在想:人为什么要死,死去可不是睡去,第二天还能醒来,死后再也不会醒来,世上再不会有你!有时半夜会因为想到这些而惊醒……
终于有一天,我似乎想明白了:其实生死很简单!因为我们其实都曾“死”过!试问一百年前有你吗?那时没有你不就等于你那时是死的吗?既然我们从不担心以前没有我,那么同样百年以后、千年以后……甚至亿年以后,虽然不会再有我们,但这与百年以前、千年以前没有我们不也是一样的吗?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担心死后呢?
其实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拥有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光,我们毕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是这个社会中谁也不能抹杀的一员……——网友 如此简单
一般而言,任何人都将面对三类死亡的现象:
世上不相识者的死亡——
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会偶然遇上各式各样的丧事:停柩、吊唁、灵堂、送葬、祭奠等等,它们往往提醒我们死亡的存在,并在我们的心灵留下或淡或深的惆怅。面对着这种死亡,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些,毕竟没有涉及到心底最深处的那层东西。
亲人之死——
如果说不相识者之死难以给我们强烈印象的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