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健康》 > 2013年第8期
编号:13154997
入秋防燥 莫让秋老虎伤了肺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3年第8期
     肺为华盖,最易受燥邪侵袭

    从脏腑的角度来讲,肺五行为金,与“金秋”相对应,所以肺气是与秋气相通的。“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秋天当把“防燥”作为首要工作来做。

    燥易伤肺,因此秋天也成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肺为华盖”,盖就是伞,华盖是指古代帝王的车盖。中医专家吴克潜在《大众医药》中对肺的解释是“肺居五脏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盖。因其主气,为一身之纲领。恰如花开向荣,色泽流霞,轻清之体,华然光采,故曰华盖”。从位置上来讲,肺在体腔中居最高位,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有两叶下垂,蔽心之前。心为君主,肺叶下垂蔽心,就像君王的伞盖一样,因此才有“华盖”之称。

    《黄帝内经》对肺的阐述是:“天气通于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肺主呼吸,而鼻子是呼吸的工具,是人体浊气与自然清气交换的场所。秋天燥邪强盛,这样就极易从口鼻侵入肺,秋天鼻子总会感到干燥,或是会流鼻血,就是受燥邪所伤。“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皮毛也是人体与大自然接触的部位,毛孔的开合有调节人与外界关系的功能。燥邪内外夹击,灼伤人体津液,皮毛失去滋养就会干燥,秋天我们的皮肤总是爱脱皮,头发也爱掉,也是受燥邪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燥气分“温”“凉”

    燥气为秋天的主气,秋燥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个“白露”,白露时太阳黄经为165度,从这一天起,空气中的水汽每到傍晚就会在草木上凝成白色的露珠,“白露”得名因此而来。白露也是天气转凉的标志。

    立秋至白露后一个星期之内我们称之为“早秋”,早秋时节夏日暑气未消,天气仍然很热,此时湿邪易与燥邪合并伤人,称之为温燥;白露之后,尽管白天仍然较热,但夜间却凉意袭人,正如俗语所言“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暑气已慢慢褪去,寒邪却悄然而至,再与燥邪结合形成凉燥。

    无论温燥、凉燥,都会导致人体阴津耗损,并伤及肺部而至“干燥症”,除了会有咳嗽、流鼻血、咽干、口躁等不适外,若肺燥下移大肠,便秘也会不请而至。可见,秋季若不防燥,疾病就会一股脑跑来了。
, 百拇医药
    治燥之法,以润为贵

    那么如何来防燥呢?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这里所说的润并非多喝水,虽然喝水是必不可少的,但燥气伤阴,喝进多少,排出多少,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中医曾经有一个名方,叫“增液汤”,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款汤是专门用来润燥的。这款方剂的药材只有三味:玄参、麦冬和生地,药店就可以买到。每次取玄参15克,麦冬、生地各12克加入八杯水,代煎至三杯时代茶饮,每天1剂,分两次服下,可除一身之燥,对于缓解便秘、流鼻血、咽干口燥等秋燥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不过此方仅对秋燥症状较重人群适用,想要达到保健效果的话,吃一些具有滋阴润肺的食物则是首选。中国多地立秋时往往都有“咬秋”的习俗。杭州一带喜欢吃秋桃,以补充夏季消耗的津液。老百姓常说“桃养人”,从中医角度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桃性温,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秋天食桃即可滋补又可防燥。另外,百合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医认为百合入心肺二经,有清肺润燥、滋阴清热功效,是清补佳品。将百合反复漂洗几次,然后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稀烂,再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带汤一起服下,可起到润肺清心的效果。热饮冷饮皆可,冷饮则是极好的冰镇饮料。另外,也可以将百合炒来吃或是做成粥,润燥效果也不错。
, 百拇医药
    燥重练练吞津功

    除此之外,秋燥较重还可练练吞津功。每日清晨起床后于静室闭目而坐,摒弃杂念,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头在口中搅动,用力要柔和,沿着牙床上下左右搅动36次,这时口中会有大量津液产生,待津液满口时分为三次徐徐咽下。

    为什么这样就可以防秋燥呢?可别小看唾液,它还有一个称号,叫“金津玉液”。我国古代养生家认为,唾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中医就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李时珍认为唾液可以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明代医家龚居中认为“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中医认为唾液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一种是唾,一种是涎。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吞津便可起到补肾健脾的效果。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气血就足,津液生化有源,上可润泽皮毛,下可润泽脏腑,秋燥自然而然也就被化解了。

    《黄帝内经》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意思是说,自古以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就息息相通。天地间阴阳之气是生命根本。我们在养生时也要顺应天地阴阳,学会趋利避害,这样才能远离疾患,得享天年。, 百拇医药(李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