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健康》 > 2013年第9期
编号:13153417
这才是中医(3)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3年第9期
     水饮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表现,也就是症状不同。水饮到了表,我们可能就会感到身体沉重,水肿。以里面为主,可能就是表现为爱拉肚子。胃里有了水饮,可能就会表现为心悸,胃里面逛荡逛荡的。水饮往上走,就会出现头晕,气短等。里面水多,我们可能也表现为头晕高血压。水饮停于四肢关节,我们可能就会表现为关节疼痛难愈。水饮和热结合,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湿热、痰热。水饮和寒结合,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寒饮。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喝水?喝多少水呢?对此,武国忠老师解释道,每个人日常摄取水的量因人而异,一般跟个人体质、饮食习惯,甚至所生活地区的空气湿度都有关系,不能过于教条。如果你本身就是湿气很重的体质,再每天喝上8杯水,结果可想而知。举个例子,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饿的时候吃饭特别香,渴的时候喝水特别甜。这就告诉我们,最了解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不用迷信专家,也没有什么权威,听懂自己身体的语言才是养生的要义。

    【气血阴阳 平衡为王】
, http://www.100md.com
    【“大师”行状】

    人体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气血虚寒所致,因此有活血、补血作用的中药当归,几乎可包治百病。“大师”说,99%的病可通过补气血治好。

    【中医本义】

    人们都知道中医学讲究气血,到底中医学里面的气血是什么意思呢?气,乃是无形精微物质。“像云起之貌,引申为凡气之称。”意思是一切气体的通称。既可指大自然的天气、节气、雾气,也可指抽象的气氛、福气,更可指人体的卫气、营气、中气,即“凡气”。血,中医解释为人体精微营养物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也行。血是需要气的推动才能在人体运行的,两者相辅相成。气属阳,血属阴。《内经》在讲到“阴平阳秘”的时候就明确指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这就是说,阴阳调和的主要关键在于阳气必须致密地、牢固地护卫在外,形成良好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生理状态即无病。
, 百拇医药
    但这绝不表示只要人体的气血好了,人就一定不会生病。武国忠老师强调,祖国传统医学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与“自然”,也就是说,与四季气候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必须从环境、动静、饮食和心理四个方面来做好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

    环境平衡。“处天地之和,从八方之理”,人类要安然平和地生活在大自然阴阳天地之间,必须要顺应自然界季节、气候、风雨、云雾等变化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休息,以及劳作锻炼等方方面面的活动,如同“寒加衣服、饥进食”,是不可忽视的生活规律。

    动静平衡。“形劳而不倦”,人要参加劳动和运动,但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掌握好一个“度”。这是一个科学的“因人而宜”的辩证论点,因为参加劳动或运动可以运动筋骨、强身健体,但过分而无限制的劳动和超量的运动,都会导致透支体力、形成病痛、有损健康、得不偿失。劳逸结合才是中医所说的“动静平衡”,才有益健康。

    饮食平衡。“饮食有节,谨和五味”,饮食要有规律,要“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病而宜”适当调节进食,而且要做到五味调和、不可偏食,使人气血流畅、营卫固守。若能一直遵守这些饮食营养的保健养生法,就有望享受天赋的长寿!
, 百拇医药
    心理平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出现违反时令季节规律的反常气候时,必须及时回避。而在思想、情绪上,要保持安定洁净、恬淡虚无、不妄想、不贪欲、不攀比、不羡慕。这就提示人们,除了预防外因致病之外,也应预防内因致病。维护好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养生法则。

    武国忠老师举了个例子说,假如一个人天天养生保健,吃穿都很注意,却唯独心情郁结,甚至天天挨骂,那他的健康状况也可想而知,一定好不到哪去。这是因为中医讲究身、心、灵的高度结合,健康除与气血阴阳相关,还与脏腑、经络、环境、情志等相关,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健康之源,平衡才是王道!

    【食疗养生 淡食即补】

    【“大师”行状】

    “大师”演绎“绿豆汤治百病”的神话,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尽人皆知的秘密”,甚至有人说,绿豆涨价也与此有关系。但随之而来的是因大量饮用绿豆汤而去医院看病的人也络绎不绝,症状多是腹痛腹泻、肩膀发硬、身上发凉。
, 百拇医药
    【中医本义】

    中医食疗养生学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西周时,宫廷里就有了“食医”的官职人员,专门负责帝王的饮食保健工作,膳食的制作已多样化。随着食疗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食疗理论也产生了,而其基础理论在《内经》、《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奠定。

    食疗作用机制的基本以阴阳五行为指导。五行理论在食疗学中体现为“五味”、“五入”和“五禁”学说。《内经》中早已述及,“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这是依据五脏各有所喜所恶,以及五行生克的理论衍化出来的,食疗中的许多“食忌”之品,即与“五禁”有关;而针对某一脏腑病证用某药食治疗,则是依据“五入”理论为指导的。

    中医认为,病分阴证、阳证,治疗的药物、食物也要辨认其阴阳属性,才能作针对性的调节。故以药食之味而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而以药食之性而言,则偏热偏温为阳,偏寒偏凉为阴;按药食的动力功用趋势而言,升浮之品属阳,沉降之物属阴。具体来说,寒性病证,可用温热性质药食,如葱白、生姜、饴糖、羊肉、狗肉之类;热性病证,可用寒凉药食调摄,如薏苡仁、莲心、菊花、赤小豆、龟肉、鳖肉等。
, http://www.100md.com
    曾几何时,“食疗风暴”席卷全国。面对流传在人们当中的各种养生方法,武国忠老师表示,食疗进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自身的体质特征和实际需要,避免食疗误区,做到科学食疗。

    首先,体质要区别。中医认为,人的体质可分为寒、热两种,寒性体质又可细分为阳虚型、气虚型和血虚型,热性体质分为阴虚型和阳热性,每种体质的食疗进补方式不尽相同。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顾及个人身体的实际情况,简单地按照个人主观意志进行食疗进补,不辨宜忌,“张冠李戴”反而会诱发新的病症。对于民间偏方,更不可一概而论、偏听偏信。

    其次,进补应适量,防止过犹不及。比如说,龙眼肉、阿胶具有强胃健脾之功效,但由于过于滋腻,如大量食用,很容易伤及脾胃。

    武国忠老师最后特别强调说,食疗必须因人、因时、因地辩证选用。相对于食疗而言,我们更应注意日常饮食的调理,因为这才是基础。“人体就像公交车一样,公交车在沿线不断上下人,如果上的人多于下的人,车早晚要超载。”因此,对于比较“宅”的现代人和老年人,我们提倡淡食,这个“淡”包括素、淡、稀等几方面,味甘淡薄足以滋养五脏,故应少吃生冷、燥热、油腻等饮食,保养肠胃,护顾中气。

    记者手记

    对健康的追求似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更是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高潮。然而,面对前仆后继不断倒下去的养生“大师”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养生书籍,我们不禁慨叹:这世界,看不懂了。其实,中医的精髓就是辨证施治,这跟哲学的辩证法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想在这纷乱的养生市场去伪存真其实并不难。那些打着中医的旗号,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哗众取宠的,神化得越离奇,也许就离真相越远。, http://www.100md.com(李蕙君)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