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更需“心理断奶”
儿子今年25岁,先提出要到外地工作,在我们的强烈反对下最终放弃,现在又很坚决地提出要租房自己住。社会这么复杂,他连饭都不会做,难道天天吃垃圾食品?如果再跟女朋友同居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阻止他、帮他收心呢?哈尔滨:刘超
突然想到一部令人啼笑皆非的电视剧《断奶》,剧中小夫妻的双方父母一边抱怨子女缺乏自理能力,一边事无巨细地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这其实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专家也在呼吁:中国父母更需要“心理断奶”。
懂得分离才是“真爱”
媒体曾报道过一名18岁的沈阳男孩因母亲不能到外地陪读,决定退学再考本市的大学。其实这绝不是个案。据统计,每年有5%的大学新生因不适应环境而退学。浙江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新生家长希望每周了解孩子近况,约30%的家长希望每天了解。对家长来说,学习要管,生活要管,工作也要管;对孩子来说,上学被陪读,工作被陪住,相亲被陪“审”。
, http://www.100md.com
中国家庭的亲子间似乎总有一根割不断的隐形“脐带”。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离别中成长和成熟。幼年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探索世界;童年离开家人的呵护,逐渐发展自我;青年离开长辈的指点,构建独立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任何一方过度依赖,就可能出现心理不适应,甚至诱发焦虑、抑郁。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聪明的父母要主动与孩子分离,促进孩子人格成长,自己适应角色转换,双方都拥有独立但相互关爱依存的生活。如果没打好心理基础,孩子一生都可能敏感、脆弱。
不断奶的孩子学不会吃饭
心理学说,12岁-20岁属于孩子的心理断奶期,17岁左右进入高峰期,孩子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此时断乳并不意味着马上独立,事实上,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着自己的父母,处于想独立与还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中。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依然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处理事情的空间,孩子就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
, http://www.100md.com
社会学家形容中国父母为“直升机父母”——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有需要立即补给,有困难随时出面。如此“全方位”的保护下,孩子的独立人格难有机会得到发展,一旦环境改变,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相信没有父母希望孩子成年了还拥有“不到五岁”的独立处事能力,但不少家长却正在“努力培养”着孩子永远“到不了五岁”。大学生活以及初入社会对当下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道坎儿,可能会摔一跤、饿一顿,做家长的要狠心迈过这道坎儿。不给孩子“断奶”,他们就永远学不会自己吃饭,更永远学不会“独立觅食”。
边界模糊等同于“爱暴力”
现在社会上有关独生子女的话题很多:不能吃苦、不懂包容、逃避责任、啃老……这些看似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另一角度看,却是父母与子女心理边界模糊所致。心理边界指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这对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由于中国式亲情,父母很难与子女很好地分离。我们经常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很善良地侵入孩子的边界,指手画脚地“保护”、“疼爱”、“教育”、“规划”孩子。事实上,孩子在被照顾、被学习、被管理、被规划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体会到爱,反而有强烈的束缚感和压力感,甚至产生怨恨情绪。正如孩子营养过剩会长胖一样,爱太多也会有副作用,相当于一种非常隐蔽的“爱暴力”。而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对方,从来不能强迫对方接受,更不是控制、利用、束缚,不是单方面依赖。爱,是尊重对方独立的人格,让他更有力量获得正面的成长。, http://www.100md.com(李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