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健康》 > 2015年第6期
编号:12567332
治“病”,更要“救人”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5年第6期
     昨天回家,在楼梯上差点和邻居的小孩天天撞上。天天跑得飞快,一边跑还一边大喊:太好了,我不用做手术喽!随后上来的天天妈妈向我解释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天天这几天感冒,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腺样体肥大,让做手术。昨天是实施手术的日子,天天满怀恐惧地被推进手术室。一位年轻的医生给天天做了术前检查,检查后,有点疑惑地问天天妈妈:医生是说必须手术吗?看天天妈妈点点头,那位年轻的医生又问:孩子晚上睡得好吗?打鼾吗?天天妈妈说:睡得很好,从不打鼾。听了这话,医生摇摇头说:这孩子5岁,腺样体肿大是生理性的,并不严重,也不影响呼吸,我认为不需要手术。而且手术要全麻,对孩子伤害也挺大的。就这样,天天幸运地从手术室里“逃了”出来。事后,天天妈妈不放心,又让当医生的朋友给天天看了看,那位朋友苦笑着说:这些年切除腺样体、扁桃体的孩子越来越多,其实很多都是没有必要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生理性肥大,长大了就会慢慢萎缩的。

    听了天天妈妈的诉说,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一则笑话:一间诊室里,第一位病人对医生说:我扁桃体发炎了。医生说:切除吧!第二位病人对医生说:我阑尾炎发作了。医生说:切除吧!忽然,第三位病人扭头就跑,医生大吃一惊:你怎么了?那病人颤抖着说:我……我头疼……

    别以为这只是一个笑话,“一切了之,永无后患”曾经是医疗中的一种常用手段。直到近些年来,医学界才达成共识,扁桃体、阑尾等看似无用的器官,其实也在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切除。其实,这不仅是一个科学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更是医学理念从以“病”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遗憾的是,道理我们都懂,可事到临头却仍然难以抉择。近日听闻,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 ·朱莉切除了卵巢,而两年前,她已切除了乳房,原因是家族乳腺癌高发,她自己也是高危人群。听到消息的人好多都为朱莉的勇敢点赞,而我却感到一阵酸楚:该是怎样的恐慌,能让一个四十岁的女人亲手扼杀自己的健康与美丽!两年前朱莉“切乳防癌”时,我们曾采访过本刊的特约专家何裕民教授,何教授对此深感叹惋,并分析说“癌症实际上是因身体的整体环境失调造成的,切除某个器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高危’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该草率地以牺牲目前健康的方式来‘预防’疾病”。

    那句非常著名的医学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职责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愿这种人性之光能历久弥新,当医生面对病人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除去这种“病”,而是怎样帮助这个“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