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健康》 > 2018年第5期
编号:13228547
别让熊孩子积重难返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8年第5期
     近日,一8岁男孩狠推孕妇并轻描淡写地表示“只想实验一下看能不能流产”的新闻着实让人惊出一身冷汗。“5岁男孩将2岁女童关进电梯,致女童坠楼身亡”、“小男孩要炸鸡不成,将姐姐推下地铁”、“看动画片嫌吵,男孩割断楼外施工人员安全绳索”……搜索新闻不难发现,各种“熊孩子”制造的恐怖事件真是不少!

    三到六岁已形成90%的性格

    相信很多人都一样,对熊孩子们又气又恨。顶着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抱着“我是小孩子”的免死金牌,肆无忌惮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一次次跨越常规的界限,人们对此难道就无计可施么?

    调查显示,孩子在三到六岁时就已经形成了90%的性格,人生接下来的数十年不过是10%的范围里微调而已。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会在他开始认识和接触世界的短短数年间成型。有教育专家表示,进行正确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而在于家长。家长不负责任的托辞,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强化着这样一个印象:孩子你没错。而周围人的容忍,则又进一步强化这个信号:你的行为,不会带来任何的后果。但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孩子。等他的年龄走在心智前面时,这个世界就不会再继续包容下去。

    别给熊孩子贴标签

    “熊”是孩子的天性之一,是孩子对外界的探求和认知,孩子们乐此不疲的调皮和淘气本身可以看做是对外界的探险。“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引导和教育,孩子只剩下“熊”。更可怕的是,由于孩子内心敏感又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大人贴的标签影响,一旦其内心认定自己就是“熊孩子”,可能再也不接受别的设定,并且积重难返。

    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从科学的角度证实,幼小的孩子,确实不具备同理心——同理者,即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他们不知道别人,别的生命和自己一样也有情感,也会感到疼痛与痛苦,高兴与喜悦。在他們的心里,世界只有一个“我”——所有的其他东西都是为我服务。他们是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这“恶”并非来自真实的邪恶,而是无知。不幸的是,有人可能一辈子都保留着这个由于生理发展的不完善导致的暂时性认知错误。

    “坏孩子”熊孩子别混为一谈

    郭德纲曾戏言:“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出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示爹的教养。”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并不是一张房产证或一部车,而是立足于社会的教养。

    家长是孩子言行的责任人。孩子的言行不仅代表他自己的形象,更代表了他的家教。世间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教养本身就是一个让天性和社会性慢慢磨合的过程。聪明的父母会把这份教养,灌注进生活中的点滴。

    而且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坏孩子”、包括心里不健康的孩子不等于熊孩子。很多孩子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超出了熊孩子的界限,我们不能用简简单单的一句熊孩子来为他们和家长开脱。, 百拇医药(李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