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学届定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376KB,3页)。
【摘要】 目的 为了证明经济水平较好的大学生中也存在贫困生,为修正贫困生届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0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团体测试,从经济水平处于下、中、上的被试中筛选出理论意义上的贫困生,分为生存组、发展组、奢侈组,比较他们的心理与应付方式,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发展组和奢侈组贫困生与生存组虽在人际敏感、应付方式积分存在差异,P<0.05或P<0.01,但总体上心理症状均较突出,应对方式均趋于消极,统计学检验P>0.05,表明经济水平较好的群体中也存在贫困生问题。结论 贫困生的产生还与个体对贫困的认知和不顾现实的消费需求紧密相关,贫困生届定标准急需修正。
【关键词】 贫困生界定;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症状自评量表
笔者认为贫困生的届定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到个体对贫困的认知和消费需求与现实经济条件的落差,贫困生应该有更广泛的来源和更科学的判断原理,其届定不能仅仅依据经济数据,经济水平中等和上等的群体中也可能存在贫困生,他们和以往意义上的贫困生同样存在突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简言之,大凡因经济条件无法满足现实消费需求而产生“贫困心理”并认同自己贫困的个体均可视为贫困生。基于这点,我们拟将贫困生分为3类:第一类:生存受阻型贫困生。主要是指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贫困生。各种经济来源尚不能维持其基本或正常的饮食所需,其经济层次处于下级。这类贫困生无力支付大学期间的学费,或支付了学费生活费就成问题,相当于以往学者提出的贫困生。生活费和学费均无法保障的,相当于特困生。这种概念下的贫困生在其所处的下等经济层次的群体中比例理论上很大,除了具有明显的心理症状外,他们往往还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第二类:发展受阻型贫困生。这是指各类经济来源虽能保持个体基本的生存所需,但却无法满足个体更多培训等发展需要,其经济层次居中。如购买学习用品,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考研等。其需求意义在于:促进个体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或具有一技之长,或使学历高于他人以便增强个人就业等方面的优势。这些发展不能得到满足,个体同样会产生“贫困心理”,成为贫困生。这类贫困生在中等经济群体中的比例还是较大。第三类:奢侈受阻型贫困生。指追求高档消费受阻的个体,如一味追求名牌服装、时兴电子产品等,其消费需要具有明显的奢侈性,虽经济层次居上,但仍无法满足其超高的消费需求。这类个体基本没有体验过生存或发展上的经济困难,他们的经济实力较其他群体富足,其奢侈消费要求受阻一样可产生“贫困心理”。这类贫困生在同一经济层次中比例仍然不少。
后两类贫困生由于所处的经济水平较高,以往他们常被称为“经济富裕的大学生”,从未有学者将其列为贫困生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证实这两类贫困生的存在,说明贫困生的产生还与个体对贫困的认知和不顾现实的消费需求紧密相关,贫困生届定标准急需修正。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临床医学本科大学生进行统一测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7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