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方法采用自编利他行为调查问卷对75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在10个测试项目中,前8项除了第2项(21.9%)和第7项(4.1%)之外做肯定回答,百分率在54.7%~93.8%之间;后2项做积极回答百分率分别为67.6%和94.8%。从χ2检验结果来看,第2项性别差异显著,第1、2、5、6、9项专业差异显著,各项均未表现出年龄差异。结论大学生利他行为普遍存在,且受性别、所学专业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与国家的前途密切相关。
目前已有的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利己与利他观念倒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己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在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在人生价值观上,一些大学生不再认为生活具有什么崇高意义,挣大钱虽然是一个具体目标,但自己又没有挣钱的机遇和能力;在道德观上,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以赚钱得利为目的,只向“钱”看,不顾职业道德与良心;在行为方面,普遍存在一种“过客心理”,他们不愿主动选择,因选择太耗费精力;不愿积极承诺,因承诺太冒风险,对待生活持观望的消极态度[1,2]。这种现象着实让人担忧。那么,这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的存在,笔者为了澄清疑问,进行了此项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 百拇医药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自某医学院758名大学生,专业:护理专业93人,心理专业192人,卫管专业79人,生物技术专业66人,口腔专业4人,中医专业3人,影像专业13人,临床专业9人,药学专业130人,理工专业88人,其他专业35人;年龄18岁~27岁之间,平均年龄22.37岁。
1.2调查工具自编利他行为调查问卷,由10个项目组成,前8项分别描绘了8个需要大学生表现出利他行为的社会场景,问大学生是否愿意给予帮助,可做肯定或否定回答;后2项询问了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动机,答案有积极回答和消极回答2种,积极回答表明利他行为的动机是利他性的,即不要求任何回报,助人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他人利益。而消极回答表明利他行为的动机是利己性的,是指在实现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个人利益,即“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3]。本调查工具间隔2个星期的重测信度为0.746,表明有较好的稳定性。
, 百拇医药 2结果
2.1调查内容项目做肯定选择和否定选择的人数及百分率见表1。
2.2各项目做肯定选择和否定选择的性别比较见表2。表2显示,F2的性别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表现为男生更愿意提供帮助。
2.3不同专业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差异性比较见表3。表3显示,F1、F2、F5、F6、F9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2.4不同年龄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差异性比较未显示出显著性(P>0.05)。
3讨论
表1显示,在10个调查项目中,前8项除了F2(21.9%)和F7(4.1%)之外做肯定选择的百分率在54.7%~93.8%之间。结果说明,在大学生中利他行为还是相当普遍的。但是,利他行为的出现与否会受到受助对象特点的影响,如果是带有负性评价意义的社会个体,如醉汉或年轻力壮的乞丐,大学生会比较少的表现出利他行为。F9和F10做积极回答百分率分别为67.6%和94.8%,表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从动机来讲,绝大多数是利他性动机,这与学者张会平、李虹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换言之,多数大学生(67.4%)帮助别人不是为了让别人以后帮助自己;绝大多数(94.8%)大学生帮助别人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利他行为的性别差异在F2有所体现,表现为男生更愿意提供帮助,这可能是不同性别之间的助人能力或者是同性有过相同处境或同情心所致。
, 百拇医药
不同专业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差异性比较显示:在第F1、2、5、6、9项上,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可能不同的专业知识对一个人利他行为有影响,由于被试样本较小,结论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参考文献
[1]牛巨龙,田爱民.加强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6,5(5):87-89
[2]张志祥.析当代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现象.中国青年报,2006-01-15
[3]张会平,李虹.大学生利他动机的调查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85-289
(收稿时间:2007-01-05), 百拇医药(杨美荣 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