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8年第12期
编号:11729879
边缘性人格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12期
     缺陷——冲突模式主要是精神分析者提出来的,该观点认为BPD的心理病理来自于早期—— 尤其是婴儿与养育者分离时期的很多外在环境的不足。如养育者不恰当的惩罚,家庭创伤事 件,母亲的精神病理性等等,这样的环境容易引起婴儿的自我发展的缺陷或者异常发展。这 样的自我缺陷的孩子会遇到许多的冲突,尤其是分离情景下对客体既依赖又恐惧的冲突。反 应为儿童瓦解性的依附关系或焦虑/冲突亚型的依附关系,以及对过渡客体关系的依赖。为 了适应这些心理困难,孩子会使用原始防御机制(分裂、投射认同等)来适应生活,而这些 防御机制又进一步强化边缘病理性。这样的孩子很少能够渡过青春期的心理危机,从而成年 后成长为边缘人格障碍患者。也有研究表明[20],边缘人格障碍者具有极为不安全 的依附关系。

    认知——图式偏差,认知学派同样承认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早期存在创伤性环境。但并 不是应激事件本身引起了BPD,而是创伤事件发生后,孩子处理它的方式、个体气质、年龄 、情景及孩子幼稚应对方式对养育者负性反应的强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边缘病理性,而 边缘病理性集中体现在患者的核心认知和核心图式上。BPD的典型认知偏差是灾难化和两分 思维。

    3BPD发展的社会机制

    已有间接证据暗示存在BPD的社会因素:早期发育阶段受到侵害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