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经历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关系*
亲子,人格,1对象与方法,2结果,3讨论
余圣陶 杨倩婧中国.常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江苏常州) 213164 △通讯作者 E-mail:jacque@cczu.edu.cn
家庭生活经历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关系*
余圣陶 杨倩婧△
中国.常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江苏常州) 213164 △通讯作者 E-mail:jacque@cczu.edu.cn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家庭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信任量表(Trust Scale)及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和满意度评分表,对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与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信任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t=3.37,P=0.001),6岁以下就与父母分离、分离3年以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无家庭搬迁经历的学生可预测性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有家庭搬迁经历的学生(t=-2.46,P=0.015);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城乡差异对人际信任影响不显著(F=1.07,1.01;P>0.05);对父母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与信任量表总分之间相关显著(r=0.18,P>0.05),对父亲人际关系现状的满意度与可依靠性(r=0.18,P>0.05)和可信赖性(r= 0.18,P>0.05)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亲子分离和对母亲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能预测人际信任的17.5%的变异量;亲子分离和家庭搬迁经历能预测可预测性的19.5%的变异量;亲子分离和对父亲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能预测可依靠的16.2%的变异量和可信赖性的15.4%的变异量。结论:亲子分离、父母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活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有重要影响。
人际信任;亲子分离;家庭搬迁经历;父母亲人际关系;大学生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1]。大五人格理论将信任视为一种人格特性,影响着个体对他人所持的态度及人际间的合作、互助行为。王仲星[2]、任蓉蓉[3]等人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Sullivan的人际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提出“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基本本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分离”[4]。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对个体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人际关系。Bowlby的依恋理论认为,个体早期体验到的亲子关系经验形成了人的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内部工作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倾向于用已有的模式去理解新的信息,影响其对他人的预期及处世模式[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0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