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光明的医者——李志辉
“前辈先贤皆为我师”
今年67岁的李志辉教授依然很忙。为了采访这位我国著名的眼科专家、同仁医院原副院长、现华德医院名誉院长,我们与他联系了多次,均因为他或忙于外出会诊、参加学术会议,或有患者排队等着他做手术,采访被一次次顺延。
“要不,你们先采访一下同仁眼科老主任傅守静教授?她悉心辅导过我,是我的老师。如今,她每周三上午在华德出门诊……”电话里李教授建议我们。他还说,同仁医院创建于1886年,一开办就是以眼科为主科,因此,群英汇聚,拥有张晓楼、罗宗贤、张淑芳、傅守静、金秀英、郑邦和、刘钢、张士元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眼科界知名的专家。“前辈先贤皆为我师!”李教授真诚地说。未见其人,闻其声,就可想见他该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在位于朝阳区甜水园东街的华德眼科医院,我们拜访了83岁的傅教授。老人从医60多年,仅担任同仁眼科主任就长达40多年,2000年才办理了离休手续。她是当代眼科泰斗罗宗贤的亲授弟子。这位健朗而又幽默的老人,提起恩师有诉说不完的美好记忆;而说起李志辉这样的后生晚辈,更有滔滔不绝的赞美之词。她说,她对李志辉最欣赏的,是他身上那一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开拓、创新、争一流的精神。同仁眼科正因为有了李志辉这些后起之秀,才赋予了同仁眼科品牌更新的内涵。
, 百拇医药
我们聊得正酣之时,精神矍铄的李志辉教授匆匆赶来,加入到了我们的交谈。他主动向傅教授汇报着近日工作的忙碌情况,傅教授时不时地点拨和叮嘱几句,相互间还不忘开几句玩笑。他们是师生,又似母子,更像是朋友。置身在这样一种和谐、默契、友善的氛围之中,尽管外面的气候已是天寒地冻,却让人享受着一种春风扑面的温馨。李教授还向我们讲述着张淑芳教授等前辈先贤对他的言传身教,故事很动人。李教授一再强调:“一日为师,终生是师”。可以肯定地说,“尊师重教”它既是李教授的道德准则,也是同仁眼科光荣的传统。
一块培育眼科人才的沃土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同仁医院眼科是我国治疗眼疾的最高殿堂。当初你选择来同仁眼科工作,是不是奔着她的好名声来的?”
“其实选择眼科工作,并非是我的初衷”。这位已有40多年眼科工作经验的老教授的回答,完全出乎我们意料。
, 百拇医药 原来,在上世纪50年代的医院里,耳、鼻、喉、眼科被视为“小科”,并不受重视。所以医学院校的学子们都把主攻的方向定在了内、外、妇、儿四大科,而对眼科甚至连起码的解剖知识几近为零。
1959年,23岁的李志辉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时,他的理想是能回上海老家工作,偏偏被分到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做住院医生。想到将要跟乒乓球大小的眼球打一辈子交道,他显得既被动又极不情愿。可那又是一个崇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时代,他只得服从了分配。
毕竟,同仁眼科是个负有百年盛名的知名老科,她不仅规模大、设备好,而且还在全国眼科界中颇具实力。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加上前辈先贤的言传身教,李志辉很快对眼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从事眼科工作的前期,他主要从事青光眼的研究和治疗。由于刻苦好学和钻研精神,他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在这一领域成绩卓著,成为年轻专家,在病人中有良好名望,在同行中有较好声誉。他到底为多少病人做过手术,为多少患者治愈了眼疾,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病人却记得他,寄来的感谢信如雪片一样,年节时寄来众多的贺卡就是佐证。更让大家称奇的是,许多老患者,一旦李教授外出后第一天出门诊,他们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们说:“李教授是我们的守护神,只要他出诊,就可为我们留下一片光明!”
, http://www.100md.com
当然,医学不是万能的。李志辉也曾遇到过他无法挽救的病例。面对悲痛欲绝的患者和家属,他总是好几天难以平静。为此,李志辉对于专业上的疑难杂症,总是喜欢不断思索、研究、查阅资料,希望多一些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少留一点无奈和遗憾。李教授的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眼科是出了名的。上世纪80年代,他一家四口挤在一套四十多平米的狭小居室里。晚上,上学的一双儿女要做功课,是全国模范教师的妻子要备课,他只好趁妻儿休息后,才打开书籍和有关资料仔细研究。因此,他养成了熬夜的习惯,还染上了烟瘾。
他对新技术、新知识,更有一种特殊的敏锐力,并勇于涉足加以探究和掌握。当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等渗透到眼科领域后,年近六旬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就成为了高手。年轻的医生在遇到连书本上也无法找到解决方法的难题时,总爱向他求教,但与他勤奋的精神和博学的知识相比,又不得不感到汗颜。
在同仁眼科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李志辉成长很快,他先后担任同仁医院眼科青光眼、眼整形、屈光手术专业组组长、眼科教研组组长、眼科副主任和同仁医院副院长,1984年被评为教授,后来又成了同仁眼科第一个临床博士生导师,并发表论文近90篇、译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4本、科普著作22种,成为同仁眼科难得的专业面较宽的资深的眼科专家,尤其在青光眼、屈光手术等专业,在国内当属权威专家。
, http://www.100md.com
“我很幸运,因为我置身于同仁眼科这样一块沃土上,才有我的今天。”几十年风雨过后,回望曾经走过的人生之旅,李志辉教授无限感慨地说。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对同仁有着割舍不了的眷恋之情。听说,在他退休时,单位曾以优厚的待遇,邀他担纲一项他感兴趣又适合他做的重要工作,只因对方要他将人事关系迁出同仁,他断然拒绝了。也许,这叫做“同仁情结”吧。
艰难生活磨砺他成为全职大夫
“文革”期间,李教授因是“黑苗子”,曾两次下放到北京郊区门头沟的大山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参加援藏医疗队伍,到天远地偏的阿里地区噶尔县巡诊。噶尔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寒冷异常,要找一棵树都困难。恶劣的环境造成了这一地区的落后,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全县仅有4000人口,且住得十分分散,从一家出发到另一家,骑马需两天方可到达。在这里,李志辉学会了骑马,他在向导的陪同下,走遍了噶尔县每户藏民的家庭,他和藏民同住一顶帐篷,同吃一口锅里的糌粑,喝掺着羊毛的羊奶。在阿里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他只吃过4斤新鲜蔬菜,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然而更缺的是医疗设施。他只好一个人内、外、妇、儿、五官各科都看,既中医又西医,既动手术又打针、开药,什么角色都扮演。这样的条件使他锻炼成为了全职大夫,接触了原先眼科不曾接触的病人,他甚至还为妇女接生过孩子。这都大大开阔了他的医疗视野,使他认识到了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他日后更好地诊疗眼疾提供了最现实的参数。
, 百拇医药
几年下放医疗队的生活,使他对百姓的疾苦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平民意识更强了,他和山民、藏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他的业务也更强更娴熟,为他日后开创新的专业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虽然乡下的生活使这位南方书生经受了一次次脱胎换骨的磨砺,他变黑了,人也瘦了,牙齿坏了,还患上了胃病和心脏病。但他磨炼了意志,具备了不怕万难、勇往直前的品德和毅力,所以他把下放的经历视为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期。
开拓创新 追求永无止境
因为挚爱着同仁,所以李志辉教授常常这样反问自己:“同仁眼科疑难病较多,病人大多冲着‘同仁’这块牌子远道慕名而来,如果我们缺这少那,那我们的优势和实力又在哪里体现出来呢?”1988年,同仁医院眼科尚没有眼整形专业,一些眼有缺陷、畸形、眼睑外翻、肿瘤或烧伤等眼病,在治疗上还是空白,需转诊到专科整形医院。作为在同仁这座眼科圣殿工作的李志辉,每遇到这种不能为之尽力的尴尬时,内心便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和焦虑。 同时,群众对眼部美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来医院就诊的人数倍增,于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李志辉在兼顾本专业的同时,在求得医院支持后,他坚定地把目光锁定在了当时尚无人问津的眼整形专业。他同时认识到,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他一方面在科里建立起整形治疗体系,另一方面又努力争取到两位住院医生破格到整形医院学习的机会。很快,使眼整形技术在同仁医院开花结果,并从此成为一个强项。
, http://www.100md.com
后来,李志辉又注意到青少年人群中近视眼患病率居高不下,许多不科学的矫正视力的手段,比如配镜不当,戴OK镜不当等,对眼睛造成了伤害,甚至留下了终生遗憾。因此,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同仁眼科开设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他又注意到,RK虽然可以很好矫正近视,但风险较大,他又在寻求一种矫正近视的新方法。
90年代初,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矫正近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李志辉马上捕捉到了这一新信息,并在国内最早引进和规模开展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但这一次没有像建立眼整形那样得到专家组一致的认可。但李志辉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顶着压力,顽强地坚持前行。在他的带领下,凭着科学的态度,雄厚的实力,精湛的技术,很快在这一领域领衔前沿。在短短的十几年,由3人的准分子激光中心(PRK)发展到如今的13人的庞大团队,并成为国内最大最好的眼屈光专科。而李志辉本人通过激光手术为近万例近视眼患者成功地摘除了眼镜,为许多复杂的高度近视眼患者成功地根治了近视眼。他的精湛的手术技巧,以及对患者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尊敬。
, http://www.100md.com
李志辉还认为,作为百年老医院的重点科室,同仁医院的眼科应大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临床和科研兼备的优秀年轻医生队伍,唯其如此,百年同仁眼科才能做大做强做活,更具优势和实力。于是他又和王光璐、王景昭等几位老专家一起带头招起了临床眼科硕士研究生,并成为同仁眼科第一个临床博士生导师,网罗国内优秀的眼科人才齐聚百年同仁,带动了同仁眼科的研究生培养和学术发展。十余年来,他已培养出硕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8人,博士后1人,他们正逐渐成为眼科一线的生力军。而在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上,他又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是根据研究生各自的能力和兴趣所在,完成不同的研究课题。同时在育人方面,他除了给予专业知识的传授外,更多的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影响。比如在论文排名和科研成果的申报时,每次他都将荣誉留给学生。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在荣誉和耕耘之间,他选择的总是耕耘。而这正是他传授给他的学生最宝贵的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与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比较起来,在同仁眼科这座播撒光明的圣殿里,李志辉总是多做少说,默默奉献,就像一支蜡烛辉映着淡淡的烛光,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如今,已退休了的他,依然不肯停下匆匆的脚步,他说,工作着是快乐的,给予他人帮助,也是一种幸福!, http://www.100md.com(赵 彭 顾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