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体质调理,中医能帮什么忙?
孩子生病了,看完西医再看中医,是常见的就医习惯;就算没生病,天冷补身,夏天凉补,更是依节气而进行的食疗习惯,然而您现在吃中药、吃补身的方式到底对不对呢?
中西医学各有所长,思考逻辑、诊疗路线及考虑点各有不同,各自用不同角度切入,探讨疾病的本质。西医是针对症状给药,细菌感染发炎就给抗生素;一般人以为中医只在调体质,其实治疗病症药效也很快,只是中医重点不是治病,而重在提升免疫力,简单说即是让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体质哪里弱就补哪里,气虚补气,血虚补血。
中西医互补,药要间隔吃
面对冬天常发作的气喘,以擅长体质调理的中医慢慢调反而危急生命,这时西医先稳定病情,缓解之后再以中药调升体质,其间西医同时定期监控病情,体质调理起来,西医药物也才能顺利发挥作用,如此一来,气喘发作几率才会变少,药也会越用越少。
但是中西药方还是不同,大部分原则下,西药先吃,再吃中药;由于西药是小分子,药物成分会直接从肠胃道至体内,由血管运送不同携带体到所需之处,身体吸收快;而中药是大分子,身体吸收速度比较慢,如果先吃中药,肠胃还没消化完,西药马上入口,会在肠胃间与西药混合,目前并无研究显示中西药会产生交互作用,但还是不建议中西药混合吃,两者吃药时间最好隔开一到两个小时。
, 百拇医药
望闻问切,看中医有所准备
以中医望诊而言,舌头与肠胃道消化系统相关,舌头的颜色、厚薄会反应出肠胃道疾病等身体变化,例如拉肚子是“脾湿”,舌头显白、湿、厚,舌头显红表示发炎、发热或燥热体质,而舌苔或厚或硬或薄,都有不同的参考意义,例如舌苔白是腹泻的象征。
所以爸妈若有定期帮孩子刮舌苔的习惯,在看诊前一天不要刮。喝奶后记得漱口,才不会让白色的舌苔更厚。糖果果汁等色素食品,例如巧克力、维他命C含片让舌头变黑变黄,造成中医辨证的误差,请不要让孩子食用。孩子等看诊坐不住,跑得满身大汗,不但全身发热,也会让舌头变黄,会被误认为是发炎症状。
问诊要说清楚讲明白
孩子在中医里属于“哑科”,自己无法形容不适状况,就算三四岁会讲话,可信度也不高,大人的说明对问诊非常重要,但是忙上班的爸妈万一请到不清楚病情的阿公阿婆带来看诊,会造成一问三不知。
, 百拇医药
爸妈对孩子的症状要清楚,也要请带来看诊的大人表达清楚,例如孩子的食欲、大便状况(包括排便颜色、形状是稀便或颗粒状等),如此中医师用药时才能考虑是因燥热而便秘,还是要止腹泻。同样是感冒,止头痛的用药属凉性,但若受寒拉肚子,开健脾胃的药较适合。
面对成人,中医多以三指把脉,但小小孩的手腕细,以单指或两指把脉即可。孩子脉象都比较快,但是快得太离谱,可能是面对医师而害怕,也有可能是发烧;食指血管也是观察重点,若较黄是发炎,虚寒体质就会呈紫色。
喂孩子吃中药有妙招
由于中药是大分子结构,最好到孩子能吃副食品阶段以后再吃中药为宜,因为副食品也是大分子的食物,此时肠胃也已发展良好,吃中药比较没有争议。有些人会把中药加入牛奶,喝奶时顺便喝下,目前尚无研究显示中药混合奶粉会失去疗效,但还是不建议这种吃法。
爸妈也可以把药混在食物里,或在药中加点糖或蜂蜜,但是糖分容易使胃胀气,若孩子已经肠胃不舒服就不可加糖。也可以配少量以吸管吸食,如此一来舌头残留的苦味时间短,不觉苦味,药已入胃。吃完药再吃点山楂、甜物,中和一下孩子的味觉。, http://www.100md.com(杨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