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607KB,2页)。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3-0039-02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输注,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依达拉奉注射液;血管内皮细胞
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2007年1~10月,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病例入选标准:①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部CT扫描证实;②发病在72h之内;③颅脑CT检查排除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④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入选病例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年龄52~76岁,平均64岁。梗死面积(3.3±1.2)cm2,梗死部位基底节区梗死14例,小脑梗死4例,颞叶梗死5例,额叶梗死3例,顶叶梗死4例。对照组30例,基底节区梗死17例,颞叶梗死6例,顶叶梗死4例,小脑梗死3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既往史以及治疗前检查结果,经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公司)3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2次,静脉滴入,疗程均为14d。
1.3 观察指标: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做血液流变学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2]: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序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的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
1.5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各指标比较,见表2。
3 讨论
脑血管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特别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而脑动脉硬化发病机制主要集中于血管内皮损伤。近年来,由于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生物学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步发现VEC除具有血管屏蔽作用外,还具有抗血栓功能,它通过产生前列环素(PGI2)因而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活化和血管舒张作用。如果内皮细胞受到破坏,可引起氧自由基的增加,进而导致血管舒张功能丧失,出现血管痉挛,引发脑动脉硬化或血栓形成。
依达拉奉注射液(化学名称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是一种脑保护剂,可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修复血管内皮细胞,从而避免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抑制脑梗死周围局部血流量减少,可防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在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后,总疗效为93.3%,神经功能明显恢复,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0.01),明显优于对照组,并无明显副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0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