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7年依兰县春季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自依兰县出现首例出血热病例后,每年都有散发病例。为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和影响发病的因素,以便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笔者对依兰县出血热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
出血热的发病资料及人口学资料来自疾控中心防疫科相关病监测资料。
2 结果分析
2.1 流行趋势
2.1.1 时间分布:2003~2006年1~6月份依兰县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51例,1月份14例,2月份17例,3月份35例,4月份35例,5月份25例,6月份25例。2005年春季新发病例较多,其余各年1~6月份报告病例总体趋势大致相同。2005年与该病的自然流行曲线的高峰期相吻合;3~5月为高峰期,这与我区耕种期有一定关系。见表1。
2.1.2 地区分布:2003~2007年上半年新发病例在辖区的乡镇中,宏克力镇43例,团山子乡32例,道台桥镇20例,三道岗镇17例,江湾镇13例,愚公乡12例,达涟河镇9例,平原乡5例。
2.1.3 人群分布
2.1.3.1 性别分布:报告病例数中,男123例,女38例;男:女=3.24:1。
2.1.3.2 年龄别分布,见表2。
2.1.3.3 职业别分布,见表3。
从人群职业分布来看,发病仍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
3.1.3.4 病例分类:2003~2007年上半年,151例疫情报告病例中,临床诊断病例85例,实验室诊断病例58例,疑似病例8例。
2.2 分析
2.2.1 基建工程增加,导致生态环境及自然环境被破坏。
2.2.2 对于控制出血热的最有效手段预防接种没有落到实处。
2.2.3 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群众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2.2.4 市区报告病例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人口地区流动比较频繁,城市居民楼内垃圾清理不及时,有些楼道常有老鼠出没,也增加了城市居民接触鼠类而被感染的几率。
3 讨论
3.1 开展出血热监测工作,疾病监测是有效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出血热防治的最根本的途径。
3.2 与爱卫会、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做好灭鼠防鼠工作。
3.3 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最主要的工作是积极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http://www.100md.com(杨正山 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