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口服胃苏颗粒,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苏颗粒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普通人群有消化不良症状者约占19%—41%,在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占50%左右,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1] 。我们采用胃苏颗粒治疗本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门诊及住院病例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为25—60岁,平均年龄37.8岁,病程6个月至16年,平均7.8年。对照组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21~62岁,平均为38.6岁,病程6个月至16年,平均为7.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及伴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符合罗马Ⅲ标准,具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病程超过半年;(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症所致);(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主要是对症治疗,给予多潘立酮每次10mg,每日三次;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日二次,治疗组给予胃苏颗粒(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每袋5克,每次1袋,1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有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还包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应清淡,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刺激食物,鼓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且因人而异,给予心理治疗。
1.4 疗效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症状根据程度的不同进行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上腹胀痛、灼热感、餐后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评分标准: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稍加注意就有症状;2分,症状明显,可以耐受但不影响工作;3分,症状严重,频繁出现,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消化道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异常指标恢复正常,且疗效较为巩固。有效:症状消失或减轻,异常指标稍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异常指标均无改善。
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12.56±2.18)分,治疗后为(2.86±1.64)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总积分为(12.66±2.30)分,治疗后为(6.84±2.43)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治疗前总积分无差异性(P>0.05).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症状总改善率为(80.12±28.56)%,对照组症状总改善率为(42.45±33.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治疗组60例,治愈49例(81.67%),有效8例(13.33%),无效3例(5.00%)。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60例,治愈30例(50.00%),有效17例(28.33%),无效13例(21.67%),总有效率78.33%。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
治疗组再复发率为39.6%,对照组再复发率为58.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安全性观察 治疗组观察期间对一般情况的检查,以及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与实验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可能涉及多种因素,日前西医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和对症治疗,大多采用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胃动力学药物,但其远期疗效不能肯定,且复发率高。
胃苏颗粒成分为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制),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疏肝解郁、温中散寒、健脾消食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它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抑制和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改善胃肠功能,调节神经机能,从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治疗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胃苏颗粒与常规西药对照更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增加了治愈率,减少患者再发病率和再住院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而且未发现与胃苏颗粒相关的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425., 百拇医药(朱述定,鲍小英)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苏颗粒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普通人群有消化不良症状者约占19%—41%,在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占50%左右,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1] 。我们采用胃苏颗粒治疗本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门诊及住院病例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为25—60岁,平均年龄37.8岁,病程6个月至16年,平均7.8年。对照组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21~62岁,平均为38.6岁,病程6个月至16年,平均为7.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及伴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符合罗马Ⅲ标准,具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病程超过半年;(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症所致);(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主要是对症治疗,给予多潘立酮每次10mg,每日三次;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日二次,治疗组给予胃苏颗粒(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每袋5克,每次1袋,1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有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还包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应清淡,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刺激食物,鼓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且因人而异,给予心理治疗。
1.4 疗效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症状根据程度的不同进行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上腹胀痛、灼热感、餐后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评分标准: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稍加注意就有症状;2分,症状明显,可以耐受但不影响工作;3分,症状严重,频繁出现,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消化道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异常指标恢复正常,且疗效较为巩固。有效:症状消失或减轻,异常指标稍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异常指标均无改善。
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12.56±2.18)分,治疗后为(2.86±1.64)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总积分为(12.66±2.30)分,治疗后为(6.84±2.43)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治疗前总积分无差异性(P>0.05).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症状总改善率为(80.12±28.56)%,对照组症状总改善率为(42.45±33.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治疗组60例,治愈49例(81.67%),有效8例(13.33%),无效3例(5.00%)。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60例,治愈30例(50.00%),有效17例(28.33%),无效13例(21.67%),总有效率78.33%。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
治疗组再复发率为39.6%,对照组再复发率为58.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安全性观察 治疗组观察期间对一般情况的检查,以及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与实验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可能涉及多种因素,日前西医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和对症治疗,大多采用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胃动力学药物,但其远期疗效不能肯定,且复发率高。
胃苏颗粒成分为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制),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疏肝解郁、温中散寒、健脾消食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它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抑制和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改善胃肠功能,调节神经机能,从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治疗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胃苏颗粒与常规西药对照更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增加了治愈率,减少患者再发病率和再住院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而且未发现与胃苏颗粒相关的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425., 百拇医药(朱述定,鲍小英)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消化系统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 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