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布氏杆菌病情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 R37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720(2009)36-1958-02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呈慢性经过,临诊主要表现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病理特征为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牛、羊和猪是主要传染源,母畜感染后可引起流产,人因接触病畜或食用受染牛奶或奶制品而感染。潜伏期1~3周,临床特点是缓慢起病,长期发热、多汗、虚弱、全身痛和关节痛,急性期症状多在3~6月内消退。慢性布氏杆菌病尤为牛型病例,常因众多含糊主诉误诊为神经衰弱。血和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可确诊,血清凝集试验若效价在1:100以上亦有辅助诊断意义,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常用于回顾性诊断。治疗首选四环素或联合应用链霉素,疗程3周,复发病例可重复疗程。预防和控制家畜布氏杆菌病是预防人患此病的关键。我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 http://www.100md.com
1.1 自然概况: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牡丹江市、七台河市毗邻,东、东南与俄罗斯交界,总面积22,531平方公里,辖鸡冠、恒山、滴道、梨树、城子河、麻山六区、虎林市、鸡东县、密山市,人口200万。
1.2 布病监测目的及范围
1.2.1 监测目的 掌握布病疫情动态,预测预报疫情趋势,推动布病防制工作深入开展。
1.2.2 监测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鸡冠、恒山、滴道、梨树、城子河、麻山六区、虎林市、鸡东县、密山市为布病监测区、县(市)。
1.3 布病监测对象及方法
1.3.1 监测对象 以监测区、县(市)与畜牧生产密切接触的人群为监测对象。
1.3.2 监测方法 取监测对象血清,用虎红平板或普通平板试验初筛,以试管凝集试验认定,用特异培养基做布氏杆菌培养进行检菌。
, 百拇医药
2 布病监测结果
2004~2006年全县共调查27842人,血检7658人,其中平板试验阳性15人,平板阳性率0.20%。
3 讨论
布氏杆菌共分为牛、羊、猪、沙林鼠、绵羊和犬布氏杆菌六种。在我国发现的主要为前三种。布氏杆菌为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不产生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布氏杆菌对热敏感,70℃10分钟即可死亡;阳光直射1小时死亡;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死。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该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畜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畜的精液内,多经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及乳汁或交配而传播。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常使大批妊娠母牛流产;老疫区流产减少,但关节炎、于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睾丸炎等逐渐增多。
潜伏期短者两周,长者可达半年。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流产多发生于怀孕5~7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胎儿。母牛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阴道内继续排出红褐色恶臭液体,可持续2~3周,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甚至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患病公牛常发生睾丸尖或附皋炎。本病之流行特点、临惨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特征。流产是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流产后的子宫、胎儿和胎膜均有明显病变,因此确诊本病只有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实验室手段。
, 百拇医药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牛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健康幼畜三个方面,措施如下:(1)加强检疫,引种时检疫,引入后隔离观察一个月,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2)定期预防注射,如布氏杆菌1g号弱毒菌苗或冻干布氏杆菌羊5号弱毒菌苗可于成年母牛每年配种前1~2个月注射,免疫期1年;(3)严格消毒,对病牛圬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2096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病牛皮用3%~596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4)培育健康幼畜,约占50%的隐性病牛,在隔离饲养条件下可经2~4年而自然痊愈;在奶牛场可用健康公牛的精液人工授精,犊牛出生后食母乳3~5天送犊牛隔离舍喂以消毒乳和健康乳;6个月后作间隔为5~6周的两次检疫,阴性者送入健康牛群;阳性者送人病牛群,从而达到逐步更新、净化牛场的目的。
从监测结果看,多年来,鸡西市布氏杆菌病疫情稳定,说明贯彻执行综合性预防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从细菌学监测看,虽然布氏菌检出率较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监测性检菌很难代表全面。今后布病防制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布病监测、积极防制,严防布病发生。, 百拇医药(曹志敏 徐 洋)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呈慢性经过,临诊主要表现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病理特征为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牛、羊和猪是主要传染源,母畜感染后可引起流产,人因接触病畜或食用受染牛奶或奶制品而感染。潜伏期1~3周,临床特点是缓慢起病,长期发热、多汗、虚弱、全身痛和关节痛,急性期症状多在3~6月内消退。慢性布氏杆菌病尤为牛型病例,常因众多含糊主诉误诊为神经衰弱。血和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可确诊,血清凝集试验若效价在1:100以上亦有辅助诊断意义,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常用于回顾性诊断。治疗首选四环素或联合应用链霉素,疗程3周,复发病例可重复疗程。预防和控制家畜布氏杆菌病是预防人患此病的关键。我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 http://www.100md.com
1.1 自然概况: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牡丹江市、七台河市毗邻,东、东南与俄罗斯交界,总面积22,531平方公里,辖鸡冠、恒山、滴道、梨树、城子河、麻山六区、虎林市、鸡东县、密山市,人口200万。
1.2 布病监测目的及范围
1.2.1 监测目的 掌握布病疫情动态,预测预报疫情趋势,推动布病防制工作深入开展。
1.2.2 监测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鸡冠、恒山、滴道、梨树、城子河、麻山六区、虎林市、鸡东县、密山市为布病监测区、县(市)。
1.3 布病监测对象及方法
1.3.1 监测对象 以监测区、县(市)与畜牧生产密切接触的人群为监测对象。
1.3.2 监测方法 取监测对象血清,用虎红平板或普通平板试验初筛,以试管凝集试验认定,用特异培养基做布氏杆菌培养进行检菌。
, 百拇医药
2 布病监测结果
2004~2006年全县共调查27842人,血检7658人,其中平板试验阳性15人,平板阳性率0.20%。
3 讨论
布氏杆菌共分为牛、羊、猪、沙林鼠、绵羊和犬布氏杆菌六种。在我国发现的主要为前三种。布氏杆菌为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不产生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布氏杆菌对热敏感,70℃10分钟即可死亡;阳光直射1小时死亡;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死。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该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畜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畜的精液内,多经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及乳汁或交配而传播。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常使大批妊娠母牛流产;老疫区流产减少,但关节炎、于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睾丸炎等逐渐增多。
潜伏期短者两周,长者可达半年。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流产多发生于怀孕5~7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胎儿。母牛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阴道内继续排出红褐色恶臭液体,可持续2~3周,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甚至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患病公牛常发生睾丸尖或附皋炎。本病之流行特点、临惨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特征。流产是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流产后的子宫、胎儿和胎膜均有明显病变,因此确诊本病只有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实验室手段。
, 百拇医药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牛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健康幼畜三个方面,措施如下:(1)加强检疫,引种时检疫,引入后隔离观察一个月,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2)定期预防注射,如布氏杆菌1g号弱毒菌苗或冻干布氏杆菌羊5号弱毒菌苗可于成年母牛每年配种前1~2个月注射,免疫期1年;(3)严格消毒,对病牛圬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2096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病牛皮用3%~596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4)培育健康幼畜,约占50%的隐性病牛,在隔离饲养条件下可经2~4年而自然痊愈;在奶牛场可用健康公牛的精液人工授精,犊牛出生后食母乳3~5天送犊牛隔离舍喂以消毒乳和健康乳;6个月后作间隔为5~6周的两次检疫,阴性者送入健康牛群;阳性者送人病牛群,从而达到逐步更新、净化牛场的目的。
从监测结果看,多年来,鸡西市布氏杆菌病疫情稳定,说明贯彻执行综合性预防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从细菌学监测看,虽然布氏菌检出率较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监测性检菌很难代表全面。今后布病防制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布病监测、积极防制,严防布病发生。, 百拇医药(曹志敏 徐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