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0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3 - 75 - 01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在临床中常见,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有分歧,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期间共诊治EPISBO 20例,现就诊治体会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43岁,原发疾病及手术类型: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手术9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继发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7例,小肠破裂修补术1例,胃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3例,症状出现时间5~12天,均为术后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等梗阻症状。
1.2 方法其中保守治疗8例,手术治疗12例。手术治疗的12例中,有1例完成粘连松解;2例因腹腔广泛粘连无法分离而被迫关腹,经保守治疗渐愈;另有9例虽腹腔广泛粘连肠壁水肿严重,仍强行手术分离,造成多处肠瘘5例,被迫行小肠大部切除术致短肠综合症1例。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本组治愈16例,治愈率80%,其中保守治疗8例,均治愈,平均20.5天。本组手术治疗12例,出现并发症6例(50%),其中2例多处肠瘘致腹腔严重感染、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短肠综合症,家属放弃治疗,慢性衰竭死亡,死亡率10%。
3 讨 论
3.1 病因腹部术后早期发生的除外因肠麻痹以及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等机械因素造成的肠梗阻,而是因手术中操作范围广、创伤重、炎性渗出等因素引起腹腔内炎症,广泛粘连所致的肠梗阻,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3.2 诊断术后早期肠梗阻绝大多数是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1]。本病的主要特点为:(1)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2周内,肠蠕动曾一度恢复。(2)再次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恶心、呕吐、腹痛症状轻。(3)腹部有固定的压痛性肠型。(4)X线片见有多个液气平面,CT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肠腔无显影剂。(5)因肠袢相互粘着,极少发生绞窄现象。6、保守治疗绝大多数有效。
, 百拇医药
3.3 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现普遍认同保守治疗,因为即便手术治疗也常因腹腔内广泛粘连而无法分离,若强行分离则多造成肠瘘、短肠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病程较长,多在治疗后2~4周症状逐渐消退,所以应严密观察、耐心等待。其治疗原则以减轻梗阻症状、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减轻炎症为主。具体如下:(1)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2)完全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有效的减轻炎症;(4)应用生长抑素,能降低胃肠液分泌量,减轻肠腔内肠液的潴留量,利于肠壁血循环恢复,炎症消退;(5)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或替硝唑;(6)病程中后期可用新斯的明足三里封闭、中药疗法促进肠功能恢复。
3.4 预防措施对于EPISBO临床上应重视预防工作,首先术中操作轻柔,避免造成肠管浆膜损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肠管长时间空气中暴露;妥善止血并清除积血,减少术后炎性粘连机会;关腹前将大网膜铺在切口下方;防治腹腔炎症;术后保持有效胃肠减压;非消化道吻合性手术,术后使用有效的中西药物,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如早期可使用大承气汤等胃管注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http://www.100md.com(王书贵)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在临床中常见,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有分歧,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期间共诊治EPISBO 20例,现就诊治体会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43岁,原发疾病及手术类型: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手术9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继发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7例,小肠破裂修补术1例,胃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3例,症状出现时间5~12天,均为术后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等梗阻症状。
1.2 方法其中保守治疗8例,手术治疗12例。手术治疗的12例中,有1例完成粘连松解;2例因腹腔广泛粘连无法分离而被迫关腹,经保守治疗渐愈;另有9例虽腹腔广泛粘连肠壁水肿严重,仍强行手术分离,造成多处肠瘘5例,被迫行小肠大部切除术致短肠综合症1例。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本组治愈16例,治愈率80%,其中保守治疗8例,均治愈,平均20.5天。本组手术治疗12例,出现并发症6例(50%),其中2例多处肠瘘致腹腔严重感染、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短肠综合症,家属放弃治疗,慢性衰竭死亡,死亡率10%。
3 讨 论
3.1 病因腹部术后早期发生的除外因肠麻痹以及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等机械因素造成的肠梗阻,而是因手术中操作范围广、创伤重、炎性渗出等因素引起腹腔内炎症,广泛粘连所致的肠梗阻,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3.2 诊断术后早期肠梗阻绝大多数是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1]。本病的主要特点为:(1)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2周内,肠蠕动曾一度恢复。(2)再次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恶心、呕吐、腹痛症状轻。(3)腹部有固定的压痛性肠型。(4)X线片见有多个液气平面,CT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肠腔无显影剂。(5)因肠袢相互粘着,极少发生绞窄现象。6、保守治疗绝大多数有效。
, 百拇医药
3.3 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现普遍认同保守治疗,因为即便手术治疗也常因腹腔内广泛粘连而无法分离,若强行分离则多造成肠瘘、短肠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病程较长,多在治疗后2~4周症状逐渐消退,所以应严密观察、耐心等待。其治疗原则以减轻梗阻症状、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减轻炎症为主。具体如下:(1)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2)完全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有效的减轻炎症;(4)应用生长抑素,能降低胃肠液分泌量,减轻肠腔内肠液的潴留量,利于肠壁血循环恢复,炎症消退;(5)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或替硝唑;(6)病程中后期可用新斯的明足三里封闭、中药疗法促进肠功能恢复。
3.4 预防措施对于EPISBO临床上应重视预防工作,首先术中操作轻柔,避免造成肠管浆膜损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肠管长时间空气中暴露;妥善止血并清除积血,减少术后炎性粘连机会;关腹前将大网膜铺在切口下方;防治腹腔炎症;术后保持有效胃肠减压;非消化道吻合性手术,术后使用有效的中西药物,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如早期可使用大承气汤等胃管注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http://www.100md.com(王书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