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分析70例高血压患者和70例正常对照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结果 高血压组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高血压;血液流变学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断中。为了探讨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状态,笔者对70例该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70例高血压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38~69岁,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为70例健康体检者,男37例、女33例,年龄36~68岁,均无急慢性疾病及血流变异常。
1.2 方法被检者在检测前3d停用各种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禁高脂饮食。当日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7mL,用肝素抗凝。对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单位:mpa.s)、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各指标用X±S表示,采用SPSSl2.0软件对两组结果进行t检验。
2 结 果
两组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依次分别为高血压组11.85±1.41、6.93±1.15、5.78±0.72,1.68±0.53,6.57±1.32,0.45±0.12,3.52±0.75和0.49±0.06;正常对照组9.03±0.81、5.44±0.52、4.52±0.75,1.39±0.51,4.51±1.38,0.77±0.15,2.44±0.68和0.41±0.05。结果显示,高血压组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血压水平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血容量和外周阻力,其中任何一因素都可以产生高血压。外周阻力增加是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最终环节,而决定外周阻力大小的因素是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口径及血液粘滞性。本文结果显示,高血压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 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监测血流变指标变化对于该病的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麻卓云.血液流变学检测在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大理医学院学报,2000,9(1):53., 百拇医药(王艳丽)
【关键词】高血压;血液流变学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断中。为了探讨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状态,笔者对70例该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70例高血压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38~69岁,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为70例健康体检者,男37例、女33例,年龄36~68岁,均无急慢性疾病及血流变异常。
1.2 方法被检者在检测前3d停用各种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禁高脂饮食。当日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7mL,用肝素抗凝。对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单位:mpa.s)、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各指标用X±S表示,采用SPSSl2.0软件对两组结果进行t检验。
2 结 果
两组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依次分别为高血压组11.85±1.41、6.93±1.15、5.78±0.72,1.68±0.53,6.57±1.32,0.45±0.12,3.52±0.75和0.49±0.06;正常对照组9.03±0.81、5.44±0.52、4.52±0.75,1.39±0.51,4.51±1.38,0.77±0.15,2.44±0.68和0.41±0.05。结果显示,高血压组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血压水平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血容量和外周阻力,其中任何一因素都可以产生高血压。外周阻力增加是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最终环节,而决定外周阻力大小的因素是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口径及血液粘滞性。本文结果显示,高血压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 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监测血流变指标变化对于该病的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麻卓云.血液流变学检测在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大理医学院学报,2000,9(1):53., 百拇医药(王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