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38795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中国保健》 2010年第7期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7 - 69 - 02

    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但是由于自身检测原理的限制以及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破坏等特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常常会出现假性减少现象,这是临床经常反映的问题。假性血小板减少如不及时纠正会给临床医生误导,有时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必须重视和纠正这样的情况。现就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1 采集血液标本不顺利造成

    采血过程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采血速度和出血是否顺利是保证血小板数目准确的关键。手指采血时若方法掌握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都会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出现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对血小板减少患者应注意阅片,必要时重新采血。
, 百拇医药
    2 标本放置时间不足造成

    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标本后立即进行检测,有时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现象。这是由于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这样的血小板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由于这种血小板不被溶血剂溶解,故而使血小板计数暂时减少,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假性聚集发生一定程度的解聚,所以,为了提高准确性,建议在采血后放置15~20min再测定可得到准确结果。

    3 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的缺陷造成

    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无论是阻抗法还是光散射法,对于血小板数及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一般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和/或形态异常者,所得结果误差甚大,有时甚至难以计数。其原因是: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依据细胞的大小进行区分和计数的,而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相差甚大,可自2fl至20fl以上,其体积分布直方图不是对称的,而是明显地向右延伸,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地增加。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等分开,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红细胞而未计入血小板总数中,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 百拇医药
    4 抗凝剂EDTA的影响造成

    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反而会出现血小板聚集,这种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抗血小板抗体和/或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有关,但无任何病理、生理意义,也与特殊药物使用无关,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免疫病、肺心病、晚期孕妇、肝病、毒血症等疾病,此现象是其他疾病发生的伴随现象。

    5 药物的影响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地高辛、双氢克尿塞、甲基多巴、青霉素等,引起血小板减少;使用促凝药物后如:VK、VK3、止血敏等,当药物过量或某些患者对这类药物较为敏感时,也可发生血小板聚集。这些药源性的血小板减少常要在停药15~20天后可恢复。

    6 输血的影响

    大量的输入血液制品时会引起血小板减少。这种情况多在4~6天后恢复正常;此外,某些患者在输血后一周左右,出现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患者对外源性血小板抗原产生同种免疫,再次输入相应的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输入的血小板受到破坏,也使患者自身血小板破坏,引起血小板的明显降低[1]。
, http://www.100md.com
    7 治疗方法的影响

    有些治疗方法对血小板的计数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如血液经光量子血疗仪照射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经电镜观察发现,照射后的血小板形态不完整,形成大量的伪足及血小板碎片[2];此外,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数量有显著差异,呈现先低后逐渐增高至化疗前水平。

    8 疾病的影响

    高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时,血小板聚集性增高,部分患者可以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血管壁粗糙及血液粘稠度较高,出现血小板聚集,部分患者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部分肺部疾病及产妇或待产妇、烧伤患者等均可出现血小板聚集,尤其是慢性肺心病患者,其体内的血小板被激活,使血小板黏附、聚集、稀释等功能增强。

    综上所述,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具有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然而,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破坏等诸多因素,常常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从而给临床准确诊断疾病带来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要排除一些干扰因素,以便准确测定混有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等异常血液标本的血小板数,进一步保证异常血液标本中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军力, 高建钢. 现代检验医学临床应用指南[M].第1版.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1.

    [2] 孙巍, 刘秀巧 ,万文徽,等. 41例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平均血小板体积的监测[J]. 临床检验杂志,2001,19(3):187., 百拇医药(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