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中医药》 > 2005年第4期
编号:11085216
药害与不良用药心理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5年第4期
     据国家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报告,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医院的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竟是几种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1990年我国有聋哑儿童182万多人,其中因滥用链霉素等抗生素而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患儿就逾百万人之众,且以每年2~4万人的惊人速度“发展”。目前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治疗的病人多达250万,其中约1/5因严重反应而备受煎熬,在死亡线上挣扎。

    “人吃五谷生百病”,有病免不了用药,新的医学模式观点认为:治疗不全是药物在起作用,用药的心理既因人而异,客观上也起一定的作用。另据我国近年有关方面调查100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用药情况,发现同时服6种以上药物,有80%的人发生不良反应。172_上情况反映出“药害”的主观原因,也就是应予澄清的5种不良的用药心理。

    广告效应 凡广告宣传中的药物,一经播出,患者纷纷抢用、试用。不少人迷信高价药、新药、“特效药”,对一般常用药不屑一顾。事实上,凡是药物都具有两重性,这就是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滥用就会受害。
, 百拇医药
    不少国家明令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刊播药品广告,而我国却“风景这边独好”,药品广告“红火”得很。只要信手翻开报刊杂志,就有各种各样的药品广告映人眼帘。药品广告抓住“暗示”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正常特陛。电视中的暗示更是以形象或权威的简单有力的词句,顺利地通过人们已减弱的大脑皮层功能区,并和植物神经系统联系起来,调整内脏和整个机体的功能。只要病家乐于接受此种暗示,暗示作用就起到某些治疗的作用了。俗话说“信则灵”,与信广告有类似之处。事实上凡先试用有效,而后对疾病无远期疗效的均属此类。

    保险心理 民间老百姓对中药素来亲近,认为服中药比西药保险。长期以来,确信“中药无毒副作用”,“吃中药最安全”等心理者大有人在。似乎吃中药不必要有严格的选择,服用方法也用不着讲究。其实中药“有病治病,无病也能强身“的说法是错误的。须知中药同样要经肝脏解毒,肾脏排泄,中药服用过量也会发生中毒。如附子、草乌可引起心律不齐,甚至心脏停搏。临床上曾发生过量服用人参精,因“虚不受补”至大出血未及时得到抢救而丧命者。所以一定要克服此种保险心理,应在科学、合理上多加考虑。
, 百拇医药
    速效心理 忽视或缺乏预防、保健意识,寄希望于患病后吃药、注射就会好。美其名曰:依靠高科技。于是乎既看中医,又看西医,听风就是雨,盲目滥投药,而不管是否对症。“闻补则喜”、“惟补是用”的现象严重,结果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

    依赖心理 有些人对某些药物有依赖性。或过分相信某种药物的效果或某位医生开的药,往往是“西药一大把、中药一大碗”,结果适得其反,“把胃给吃败了”。治疗没抓住要害,弄成个“药物性胃炎”、“胃糜烂”,还不知其缘由。中医常说“顾护脾胃”,就是指要关注到是否“受药”。

    拒药心理 病人对用药的抗拒心理主要来自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孕妇为了胎儿的健康发育成长,拒药心理很强烈。一般来讲,药物上市后,任何由药物造成的非预期效果,应统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包括用药过量、药物滥用及其他副作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药物的品种不断增多,用药日益复杂,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很多病人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有鉴于此,病人对医生所给予的药物心存疑虑,在服用药物之前,将药物说明书反复琢磨,特别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副作用、药物禁忌症、用药注意事项等有关内容,结果产生拒药心理,从而丢弃药品,少服或停服药品,造成药物治疗的失败。

    仔细研究思考一下,“药害”产生的主观原因与上述几种用药心理有关,有很大的普遍性,皆不可取。解决的办法是从心理教育和药物知识宜讲出发。应向病人指出的是,药物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对机体有生理作用,但世界上又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然而,医生应该尽量选择安全、毒副作用小的药品,和最佳治疗方案。只有正确、辩证认识药物,合理用药,“中病即止”,“药害”方可克服以至避免。, http://www.100md.com(魏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