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N件小事
怎样教孩子与人为善?善良的根须,正是从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上,得到伸展与壮大,最终成为孩子的立身之本,成人之本。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一切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他认为善良的情感是人道精神的源泉和核心,而这种情感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悉心培养才会产生效果。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善良之心,他的聪慧、勇敢、坚韧、无所畏惧等等品质越是卓越,可能对社会构成的威胁就越是可怕。培植善良的品性,最要紧的,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小事1养小动物的故事
缘起:饲养动物是蓓蓓最热心的“游戏”,不过她的热情消退得也快,不出一个月,饲养这些猫呀、狗呀、小兔子、小乌龟的任务,就落到蓓蓓妈妈身上。蓓蓓5岁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因为妈妈布置她每天要给金鱼“换水洗澡”,蓓蓓嫌麻烦,又嫌金鱼缸里的水有异味,居然把鱼儿捞出采拌在猫粮碗里给猫当“点心”,还“栽赃”给家中的猫咪,说是猫咪太馋,自己从鱼缸里捞出金鱼来吃。妈妈摸了摸金鱼的网兜,发现网兜是潮的,便明白家中的猫没有“智慧”到拿网兜抄鱼上采吃的地步。
分析:全家人为此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要蓓蓓承认“虐杀小生命”的错误。蓓蓓委屈地哭了,承认金鱼是她捞出来的,因为“养鱼养烦了,一天偷懒不换水部不行,鱼缸里的水会发臭”。
发展:蓓蓓妈和蓓蓓爸商量了半天,特地带蓓蓓去流浪动物庇护所里参观。那座庇护所位于南京市郊,收养了上百只被主人遗弃的流浪猫狗。那些曾经受到主人百般宠爱的猫狗,如今被遗弃在大街上,幸被庇护所的工作人员收留才有了一个家。蓓蓓妈耐心地让女儿去观察那些动物的眼神和行为,蓓蓓看了之后大受震动,认为那些小狗小猫好可怜,它们又想得到人的爱抚又保持了受伤后对人的绝对不信任,“那种眼神就像没妈的小孩。”这种感觉就对了!这才是孩子设身处地地感知动物的痛苦之后,所阐发出来的深切同情。蓓蓓妈趁此机会告诉孩子:“你喜欢小动物是好的,可小动物不是没有生命的玩具,它有它的喜怒哀乐,它也会对你有依恋,生怕被你抛弃。所以善良的行为往往来自于人的责任心。当你打算饲养小动物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我能始终如一地爱它吗?我能不厌其烦地关注它的成长需要吗?如果你因为时间和精力所限,不能为它提供始终如一的照顾,那么可以选择助养动物而不是领养动物。”
结果:在妈妈的教育下,蓓蓓开始亲手照料家中的猫咪,在本子上做了详细的“饲养记录”来培养自己的责任心。还用自己积累的零花钱来助养动物园里的滇金丝猴,为金丝猴购买香蕉和苹果。在体贴入微、不厌其烦地照顾弱小生命的过程中,蓓蓓对父母抚育自己的辛劳也有了切身的体会,如今的她,已很少因为任性对父母出言不逊了。
结论:让孩子知道,善良基于责任与恒心。
小事2捐献的故事
缘起:市总工会和市妇联号召向孤残儿童捐献毛衣,并动员有条件的妈妈们将新毛线领回去,织好了新毛衣再捐献给孤残和贫困儿童。小江伟的妈妈也领回了两斤纯毛毛线,等一件印有奥运福娃的新毛衣织好后,小江伟却说什么也不让妈妈交毛衣,他说:“我有好多好多旧毛衣,反正我也不喜欢,都捐给这些穷孩子好了,新毛衣得留给我!”
分析:江伟妈妈大吃一惊,继而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以往单位号召“捐寒衣”时,自己不是也边收拾衣服边自语:“这件过时了!那些好笨重老土都捐出去算了!”“这件是名牌,不能捐!”江伟妈妈羞愧地自责:当我们做父母的指责孩子冷漠、自私、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时,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某些行为,正是模仿父母而得?父母应当了解对弱者的帮助绝对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平等而真挚的怜恤与同情;善良的帮助绝列不是把自己不要的东西“清空”,而是根据别人的需要,把自己所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真正的同情与关爱中,一定饱含着对对方的尊敬,这才是对弱者最体贴的情怀。
发展:江伟爸妈一致决定,要郑重其事地告知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拿出来捐助其他孩子的文具玩具、衣服、图书等,一般都要是全新的;自己最喜欢的旧物可以出让,但要给予‘礼物级别’的包装,以示对对方的尊敬。”通过这件事,小江伟和父母都认识到,“只有对你所同情的对象抱有充分的尊敬,这种同情才不会伤损到对方的自尊心。”
结果:后来,带着儿子在街上见到卖唱的艺人的时候,江伟也懂得“听完曲子才给钱”,“给钱时要蹲下去,轻轻把钱放入罐子。”小小的他还说:“如果对方的演奏十分动听,除了给予硬币外,我们还要鼓掌。”
结论:让孩子知道,善良基于同情与懂得尊重别人。
小事3被污染的衬衫
场景:妈妈去接小欣时,发现小欣早上刚换的新衬衫上有很明显的污迹,问小欣怎么回事,小欣说坐后排的小薇今天不舒服,吐了,溅了周围的同学一身。妈妈问小欣:“你有没有想办法,让她舒服一点,比如陪她去找保健医生,或者倒水给她漱口,或者帮她去擦洗身上的污迹?”小欣睁大眼睛说:“她吐了我一身,我没发脾气就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替她做这些?”
分析:妈妈意识到平时给予小欣的“无声关爱”有欠缺之处,父母总是认为怎么样爱自己的小孩都是应该的,造成孩子对爱这种情感只有收受,不懂给予。
发展:善良的行为培植起来说容易也容易。妈妈首先肯定小欣没有因为被吐脏而发脾气是对的,而后让她回忆她自己发烧呕吐后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做的,从而推测出她的同学小薇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然后,妈妈告诉小欣,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情感的迁移,换言之,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你希望得到一个友善宽容的环境,你首先要替他人着想,对他人有容让之心。
结果:第二天,小欣回来说:“小薇今天好一点儿,不过脸色还是有点不好。”她今天特意去提醒老师,让食堂替小薇做一份“病号饭”;还主动帮小薇背书包,老师对小欣赞赏有加。
结论:让孩子知道,善良基于宽容与换位思考。
专家点评
善良,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我们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和人格和谐。而善良可以使儿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平稳的情绪状态,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童年时期正是培养幼儿形成善良品质的黄金时间,幼儿正处于喜欢模仿他人行为和最易受暗示的阶段,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儿童形成善良的品质将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百拇医药(铭 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一切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他认为善良的情感是人道精神的源泉和核心,而这种情感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悉心培养才会产生效果。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善良之心,他的聪慧、勇敢、坚韧、无所畏惧等等品质越是卓越,可能对社会构成的威胁就越是可怕。培植善良的品性,最要紧的,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小事1养小动物的故事
缘起:饲养动物是蓓蓓最热心的“游戏”,不过她的热情消退得也快,不出一个月,饲养这些猫呀、狗呀、小兔子、小乌龟的任务,就落到蓓蓓妈妈身上。蓓蓓5岁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因为妈妈布置她每天要给金鱼“换水洗澡”,蓓蓓嫌麻烦,又嫌金鱼缸里的水有异味,居然把鱼儿捞出采拌在猫粮碗里给猫当“点心”,还“栽赃”给家中的猫咪,说是猫咪太馋,自己从鱼缸里捞出金鱼来吃。妈妈摸了摸金鱼的网兜,发现网兜是潮的,便明白家中的猫没有“智慧”到拿网兜抄鱼上采吃的地步。
分析:全家人为此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要蓓蓓承认“虐杀小生命”的错误。蓓蓓委屈地哭了,承认金鱼是她捞出来的,因为“养鱼养烦了,一天偷懒不换水部不行,鱼缸里的水会发臭”。
发展:蓓蓓妈和蓓蓓爸商量了半天,特地带蓓蓓去流浪动物庇护所里参观。那座庇护所位于南京市郊,收养了上百只被主人遗弃的流浪猫狗。那些曾经受到主人百般宠爱的猫狗,如今被遗弃在大街上,幸被庇护所的工作人员收留才有了一个家。蓓蓓妈耐心地让女儿去观察那些动物的眼神和行为,蓓蓓看了之后大受震动,认为那些小狗小猫好可怜,它们又想得到人的爱抚又保持了受伤后对人的绝对不信任,“那种眼神就像没妈的小孩。”这种感觉就对了!这才是孩子设身处地地感知动物的痛苦之后,所阐发出来的深切同情。蓓蓓妈趁此机会告诉孩子:“你喜欢小动物是好的,可小动物不是没有生命的玩具,它有它的喜怒哀乐,它也会对你有依恋,生怕被你抛弃。所以善良的行为往往来自于人的责任心。当你打算饲养小动物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我能始终如一地爱它吗?我能不厌其烦地关注它的成长需要吗?如果你因为时间和精力所限,不能为它提供始终如一的照顾,那么可以选择助养动物而不是领养动物。”
结果:在妈妈的教育下,蓓蓓开始亲手照料家中的猫咪,在本子上做了详细的“饲养记录”来培养自己的责任心。还用自己积累的零花钱来助养动物园里的滇金丝猴,为金丝猴购买香蕉和苹果。在体贴入微、不厌其烦地照顾弱小生命的过程中,蓓蓓对父母抚育自己的辛劳也有了切身的体会,如今的她,已很少因为任性对父母出言不逊了。
结论:让孩子知道,善良基于责任与恒心。
小事2捐献的故事
缘起:市总工会和市妇联号召向孤残儿童捐献毛衣,并动员有条件的妈妈们将新毛线领回去,织好了新毛衣再捐献给孤残和贫困儿童。小江伟的妈妈也领回了两斤纯毛毛线,等一件印有奥运福娃的新毛衣织好后,小江伟却说什么也不让妈妈交毛衣,他说:“我有好多好多旧毛衣,反正我也不喜欢,都捐给这些穷孩子好了,新毛衣得留给我!”
分析:江伟妈妈大吃一惊,继而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以往单位号召“捐寒衣”时,自己不是也边收拾衣服边自语:“这件过时了!那些好笨重老土都捐出去算了!”“这件是名牌,不能捐!”江伟妈妈羞愧地自责:当我们做父母的指责孩子冷漠、自私、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时,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某些行为,正是模仿父母而得?父母应当了解对弱者的帮助绝对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平等而真挚的怜恤与同情;善良的帮助绝列不是把自己不要的东西“清空”,而是根据别人的需要,把自己所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真正的同情与关爱中,一定饱含着对对方的尊敬,这才是对弱者最体贴的情怀。
发展:江伟爸妈一致决定,要郑重其事地告知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拿出来捐助其他孩子的文具玩具、衣服、图书等,一般都要是全新的;自己最喜欢的旧物可以出让,但要给予‘礼物级别’的包装,以示对对方的尊敬。”通过这件事,小江伟和父母都认识到,“只有对你所同情的对象抱有充分的尊敬,这种同情才不会伤损到对方的自尊心。”
结果:后来,带着儿子在街上见到卖唱的艺人的时候,江伟也懂得“听完曲子才给钱”,“给钱时要蹲下去,轻轻把钱放入罐子。”小小的他还说:“如果对方的演奏十分动听,除了给予硬币外,我们还要鼓掌。”
结论:让孩子知道,善良基于同情与懂得尊重别人。
小事3被污染的衬衫
场景:妈妈去接小欣时,发现小欣早上刚换的新衬衫上有很明显的污迹,问小欣怎么回事,小欣说坐后排的小薇今天不舒服,吐了,溅了周围的同学一身。妈妈问小欣:“你有没有想办法,让她舒服一点,比如陪她去找保健医生,或者倒水给她漱口,或者帮她去擦洗身上的污迹?”小欣睁大眼睛说:“她吐了我一身,我没发脾气就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替她做这些?”
分析:妈妈意识到平时给予小欣的“无声关爱”有欠缺之处,父母总是认为怎么样爱自己的小孩都是应该的,造成孩子对爱这种情感只有收受,不懂给予。
发展:善良的行为培植起来说容易也容易。妈妈首先肯定小欣没有因为被吐脏而发脾气是对的,而后让她回忆她自己发烧呕吐后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做的,从而推测出她的同学小薇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然后,妈妈告诉小欣,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情感的迁移,换言之,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你希望得到一个友善宽容的环境,你首先要替他人着想,对他人有容让之心。
结果:第二天,小欣回来说:“小薇今天好一点儿,不过脸色还是有点不好。”她今天特意去提醒老师,让食堂替小薇做一份“病号饭”;还主动帮小薇背书包,老师对小欣赞赏有加。
结论:让孩子知道,善良基于宽容与换位思考。
专家点评
善良,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我们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和人格和谐。而善良可以使儿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平稳的情绪状态,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童年时期正是培养幼儿形成善良品质的黄金时间,幼儿正处于喜欢模仿他人行为和最易受暗示的阶段,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儿童形成善良的品质将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百拇医药(铭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