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也是家里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十分关注家庭成员在养育过程中对于孩子的影响,妈妈、爸爸、隔代老人……但是,你注意过家里的“阿姨”对于孩子的影响吗?不管是全日阿姨,还是负责孩子接送、家里卫生的小时工,都或多或少参与了你们的家庭生活,成为家里稳定存在的一分子。因此,她们的存在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求全责备,孩子与全日阿姨共同受伤
3岁的宝宝是家里的小儿子,爸爸妈妈都是商界强人,经常要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这样一来,照料两个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里的全日保姆——文阿姨身上。文阿姨对照管孩子很有一套,带出来的孩子既健康又懂事。可是,妈妈对文阿姨的要求十分严格,稍有差池就会问责,即使身在外地也会打来电话一顿批评,这让文阿姨感觉压力山大。虽然妈妈在这些时候都很注意回避宝宝,可宝宝却总会表现出委屈、害怕的样子,甚至不想上幼儿园。
全日阿姨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家庭成员一样。特别是在父母陪伴很少的家庭中,阿姨在孩子的心目中甚至可能比爸爸妈妈还重要。父母对阿姨的问责,会让孩子感觉犹如父母间的争吵一般。孩子的灵性让其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阿姨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共情。因此,父母施加给阿姨的负面情绪其实是由阿姨与孩子共同承担的,如害怕、焦虑等。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敏感,或是对自己要求严苛、过度追求完美等。然而,这一切并非父母所期待的。
对此,父母可在以下方面做出调整:
朋辈化与阿姨的关系:在心理上弱化你们之间的雇佣关系,给阿姨以更轻松的工作环境,多以伙伴的角色与阿姨沟通建议。
宽容阿姨的小失误:对阿姨偶然发生的小失误抱持宽容的态度,切勿小题大做。对于阿姨的工作也不用事事干预、样样关心,把一些非原则的小事交给阿姨做主,会让她更有主人翁的意识,也会更有责任感。
尊重阿姨,是无形的教养
小小每天5点放学,爸爸妈妈没办法提前下班,便只好找一个阿姨负责接小小回家。对阿姨来说,这个工作着实不轻松。小小每天离园之后总是一溜烟就跑了,完全不顾及阿姨在后面追喊他。费了好大劲追到了,小小对阿姨又踢又嚷,显得一点都没有教养。阿姨很困惑,为什么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懂道理、守规则的小小不能和自己好好相处。直到阿姨拜托老师帮忙和小小沟通,大家才得到答案:原来小小曾经看到过妈妈批评阿姨,所以他在心里认为阿姨不好。
并非所有阿姨都会和孩子产生很亲密的关系,孩子们总是在细心地观察着阿姨和父母间的关系,或亲或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父母那里看到的“榜样行为”。
孩子与短暂相处的人很难建立客观、全面的认识。对于短时间照顾孩子的阿姨,孩子们更多的是借助父母来建立概念。
因此,父母在与阿姨沟通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温和而友善:我们希望孩子有礼貌,那么父母就要在生活中注意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榜样;当孩子认为父母对阿姨是尊重和信赖的,孩子也会建立同样的感觉,这不但让孩子在心理上能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更便于阿姨做好孩子的安全管理。
产生矛盾时回避孩子解决问题:父母与阿姨之间的矛盾多半与孩子有关,如果争吵时孩子在场,往往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的错”,或者认为“阿姨不好”,这都不利于孩子和阿姨建立关系。如果沟通时不巧被孩子看到,应在事后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且说一说阿姨的优点,帮助孩子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人。
换阿姨,要做好充分准备
羊羊的阿姨从羊羊很小就进入了这个家庭,每天负责家里的卫生、晚饭以及孩子的照料,一直到孩子5岁。羊羊的爸爸妈妈很忙,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由阿姨陪伴。阿姨待羊羊如自己的孩子一般,也深得爸爸妈妈的信任。羊羊5岁时,阿姨因为个人问题离开了这个家庭。于是,羊羊的爸爸妈妈不得不为孩子物色一个新的阿姨。新阿姨接任后,羊羊简直像换了一个人——在幼儿园里大喊大叫、游戏中愣神,一向能安稳午睡的他也很难入睡了。这让爸爸妈妈和老师们都感到有些棘手。
羊羊成长的这几年,阿姨和孩子之间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关系,甚至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隐形的母子关系。阿姨的离开让孩子心里发生巨大的缺失,特别是安全感的失去。孩子缺乏安全感会引起一系列的表现,诸如幼稚行为的产生、幻想、攻击等。
在给孩子更换阿姨时,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而且要重视这一时间段内孩子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大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给孩子打预防针:找一个比较轻松的时间告诉孩子,对于阿姨的离开做出孩子能理解的合理化说明:很多离开的原因是孩子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如果简单地给予这种“真实的”解释,孩子反而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如给孩子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他可以体会和理解的解释。
简短的告别:切勿不辞而别,也避免阿姨大包小包地和孩子告别。提前做好物品的转移,然后像平日暂别一样互道再见,这样可以减弱离别带来的忧伤。
尽快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阿姨离开后,父母尽量多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尽量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自然会赋予孩子更多的正能量。
和幼儿园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密切注意孩子的变化,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共同帮助孩子走出情绪的低谷。 (张文思)
求全责备,孩子与全日阿姨共同受伤
3岁的宝宝是家里的小儿子,爸爸妈妈都是商界强人,经常要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这样一来,照料两个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里的全日保姆——文阿姨身上。文阿姨对照管孩子很有一套,带出来的孩子既健康又懂事。可是,妈妈对文阿姨的要求十分严格,稍有差池就会问责,即使身在外地也会打来电话一顿批评,这让文阿姨感觉压力山大。虽然妈妈在这些时候都很注意回避宝宝,可宝宝却总会表现出委屈、害怕的样子,甚至不想上幼儿园。
全日阿姨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家庭成员一样。特别是在父母陪伴很少的家庭中,阿姨在孩子的心目中甚至可能比爸爸妈妈还重要。父母对阿姨的问责,会让孩子感觉犹如父母间的争吵一般。孩子的灵性让其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阿姨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共情。因此,父母施加给阿姨的负面情绪其实是由阿姨与孩子共同承担的,如害怕、焦虑等。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敏感,或是对自己要求严苛、过度追求完美等。然而,这一切并非父母所期待的。
对此,父母可在以下方面做出调整:
朋辈化与阿姨的关系:在心理上弱化你们之间的雇佣关系,给阿姨以更轻松的工作环境,多以伙伴的角色与阿姨沟通建议。
宽容阿姨的小失误:对阿姨偶然发生的小失误抱持宽容的态度,切勿小题大做。对于阿姨的工作也不用事事干预、样样关心,把一些非原则的小事交给阿姨做主,会让她更有主人翁的意识,也会更有责任感。
尊重阿姨,是无形的教养
小小每天5点放学,爸爸妈妈没办法提前下班,便只好找一个阿姨负责接小小回家。对阿姨来说,这个工作着实不轻松。小小每天离园之后总是一溜烟就跑了,完全不顾及阿姨在后面追喊他。费了好大劲追到了,小小对阿姨又踢又嚷,显得一点都没有教养。阿姨很困惑,为什么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懂道理、守规则的小小不能和自己好好相处。直到阿姨拜托老师帮忙和小小沟通,大家才得到答案:原来小小曾经看到过妈妈批评阿姨,所以他在心里认为阿姨不好。
并非所有阿姨都会和孩子产生很亲密的关系,孩子们总是在细心地观察着阿姨和父母间的关系,或亲或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父母那里看到的“榜样行为”。
孩子与短暂相处的人很难建立客观、全面的认识。对于短时间照顾孩子的阿姨,孩子们更多的是借助父母来建立概念。
因此,父母在与阿姨沟通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温和而友善:我们希望孩子有礼貌,那么父母就要在生活中注意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榜样;当孩子认为父母对阿姨是尊重和信赖的,孩子也会建立同样的感觉,这不但让孩子在心理上能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更便于阿姨做好孩子的安全管理。
产生矛盾时回避孩子解决问题:父母与阿姨之间的矛盾多半与孩子有关,如果争吵时孩子在场,往往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的错”,或者认为“阿姨不好”,这都不利于孩子和阿姨建立关系。如果沟通时不巧被孩子看到,应在事后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且说一说阿姨的优点,帮助孩子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人。
换阿姨,要做好充分准备
羊羊的阿姨从羊羊很小就进入了这个家庭,每天负责家里的卫生、晚饭以及孩子的照料,一直到孩子5岁。羊羊的爸爸妈妈很忙,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由阿姨陪伴。阿姨待羊羊如自己的孩子一般,也深得爸爸妈妈的信任。羊羊5岁时,阿姨因为个人问题离开了这个家庭。于是,羊羊的爸爸妈妈不得不为孩子物色一个新的阿姨。新阿姨接任后,羊羊简直像换了一个人——在幼儿园里大喊大叫、游戏中愣神,一向能安稳午睡的他也很难入睡了。这让爸爸妈妈和老师们都感到有些棘手。
羊羊成长的这几年,阿姨和孩子之间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关系,甚至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隐形的母子关系。阿姨的离开让孩子心里发生巨大的缺失,特别是安全感的失去。孩子缺乏安全感会引起一系列的表现,诸如幼稚行为的产生、幻想、攻击等。
在给孩子更换阿姨时,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而且要重视这一时间段内孩子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大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给孩子打预防针:找一个比较轻松的时间告诉孩子,对于阿姨的离开做出孩子能理解的合理化说明:很多离开的原因是孩子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如果简单地给予这种“真实的”解释,孩子反而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如给孩子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他可以体会和理解的解释。
简短的告别:切勿不辞而别,也避免阿姨大包小包地和孩子告别。提前做好物品的转移,然后像平日暂别一样互道再见,这样可以减弱离别带来的忧伤。
尽快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阿姨离开后,父母尽量多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尽量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自然会赋予孩子更多的正能量。
和幼儿园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密切注意孩子的变化,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共同帮助孩子走出情绪的低谷。 (张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