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母子健康》 > 2016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953752
“乖孩子”的故事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日 《母子健康》2016年第9期
“乖孩子”的故事

     “乖”孩子,“好”孩子,在老师眼里家长心里是受欢迎的孩子。可是,“乖”孩子,“好”孩子,真的是“完美”的孩子吗?

    林巨

    两个孩子的爸爸,北大心理系毕业,花径美德工程创办人,中国生命教育、心灵教育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弘扬者。他所提出的“无分别的爱”“和心在一起”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生命教育、心灵教育的一面旗帜。代表作有《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请这样爱我》《养心书》等。

    小太表现特别“乖”的故事

    小太刚来幼儿园的时候,表现特别“好”,特别“乖”,接近“完美”。比方说,他能从早上到晚上一个错误都不犯,吃饭的时候恭恭敬敬地吃饭,一个米粒都不掉,喝水的时候端端正正地喝水,一口水都不洒,玩玩具的时候绝对轻拿轻放,和别的小朋友说话总是温柔细语,老师说什么立马就干什么不打一点磕巴……总之,幼儿园所有的规则,在他的眼中,好像都是高压电线,离得越远越好。

    老师们就觉得小太活得特别累,果然,妈妈也来跟老师沟通:

    “李老师,小太最近不喜欢来幼儿园。”

    李老师:“我也正要跟您沟通呢。”

    李老师就把小太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妈妈仔细沟通,妈妈说:

    “对,他就是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永远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老师,把自己‘坏’”的一面都藏起来,所以他活得特别累。”

    李老师问小太在家里表现怎样,妈妈说:

    “在家里倒好,自由自在的,没有什么约束。”

    听到这儿,李老师松了一口气,要是在家里也这样,那就真“麻烦”了。

    李老师是如何“对症下药”的?

    随着对小太的了解越来越深,彼此的信任慢慢建立起来后,李老师开始逐渐“对症下药”,帮助小太从紧张中慢慢释放自己。

    情景一

    有一次分享课,Tom带来了二十多个棒棒糖,要和小朋友们分享,每个小朋友都有,但是不知怎么就把牛牛给漏了。

    小太第一个就发现了,对Tom说:“Tom,你还没有跟牛牛分享棒棒糖呢,你给牛牛也分享一个吧。”

    Tom就过去给牛牛也分享了一个棒棒糖。

    原来,Tom分糖的时候,小太就在旁边仔细看着,看谁没有分到,就提醒Tom一下。……

    情景二

    冬天中午午睡脱衣服的时候,小朋友们都穿得比较多,很容易发生衣服脱不下的情况。有的小朋友会说“老师,我脱不下来,我有点着急”,来请求老师帮助,有的小朋友则会哭。这时候小太就会说:“没关系的,一会儿老师过来帮助你。要不我来帮你吧。”他也会这样去做,如果实在脱不下来,他也解决不了,他就会跟老师说:“老师,你去帮帮谁谁谁吧,他衣服脱不下来了。”

    慢慢地,小太不仅会对自己说“没关系”,也会对其他小伙伴说“没关系”了。

    情景三

    有一天上涂色课,涂一个小花园,小太给涂到外面了,小太很着急:老师老师,你看我的画画到外面去了。

    李老师:没关系的,每个小朋友画的画都是不一样的,你这样画也很漂亮呀。每个小朋友的画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画各有各的美,是不是?

    小太:嗯。

    李老师:你看,涂出界有涂出界的美,不涂有不涂的美,是不是?

    李老师拿起画,指着线条走向,引导小太从不同角度欣赏自己的画。

    小太:是啊,真是的。

    小太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开心。

    李老师:所以,没关系的,只要自己高兴、自己喜欢就好,你想怎么画都可以,是不是?

    小太:嗯。

    小太和老师聊完,就安心了,继续一点一点地慢慢去画,至于是否涂出格了,他已经不在意了。不仅不在意,有时候,他还会故意加点小点缀,让自己的画看起来更漂亮。……

    就是这样的慢慢地引导鼓励,小太开始变化了。

    情景四

    有一次喝牛奶的时候,小太盛得太多,洒到地板上了,其他小朋友看见了就说:“小太,你怎么把牛奶洒在地板上了?”有的就跑去找老师:“老师,你看小太牛奶洒在地板上了。”老师还没说话,小太紧接着就说:“没关系的,小太,你一会儿拿拖把拖一下就好了,没关系的。”

    老师表扬小太:“小太,谢谢你练习了体谅的美德。”小太看着老师笑,说“没什么”,然后继续喝牛奶,一派从容淡定的样子。

    情景五

    吃饭的时候,小太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了,小太看了老师一眼,觉得老师没看到,就想把米饭藏起来或者重新捡到碗里来。李老师就对小太说:

    “小太,没关系的,掉在桌子上就掉在桌子上吧,吃完饭的时候把它捡到餐盒里就可以了,没关系的。”

    情景六

    玩玩具的时候,小太的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小太的第一反应是想找老师告状,但想起了那个规则——玩玩具的时候小朋友之间要友好。这样他就不敢去找老师说了,只好在原地一动不动地坐着,看上去很郁闷。于是,李老师主动走上去说:小太,老师看见你的玩具被小朋友拿走了,你是不是很生气呀?

    小太:嗯。

    李老师:那咱们两个一起想个办法吧,你现在怎么想的跟老师说说,怎么想都没有关系的。

    小太:我想把那个玩具要回来,我不想让他玩。

    李老师:哦,你是这样想的,你很想玩那个玩具是吧?

    小太:是的,老师,我很想玩。

    李老师:你暂时不想和他分享,对吗?

    小太:嗯。

    李老师:没关系,你是这样想的,就这样去做吧,你要是需要老师帮助的话,就来找我,好不好?小太点点头,就站起来去跟小伙伴要玩具去了。

    我们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对于小太来说,外在的规则,已经渐渐消淡下去了,但是,内心的规则——生命高贵的自由、美德和爱,生命真正的规则,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升了上来。

    生命啊,就是这样地,渐渐长大的。

    心灵啊,也是这样地,渐渐开放的。

    人性啊,更是这样地,渐渐发光的。

    花径寄语

    规则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就是:不应该做什么。一种则是积极的,就是:应该做什么。

    很多伙伴希望通过告诉孩子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来教育孩子,当孩子做到或做不到的时候,就会给孩子以相应的后果。也就是说,很多伙伴希望通过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感来帮助孩子成长,并发自内心地认为,这就是教育。这条路,看起来确实很好、很正确、很光明,但是……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环节,这就是:孩子凭什么能做到(遵守规则/道理)?所以,我想,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不是规则(道理)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是规则(道理)本身合理或者不合理,而是:孩子凭什么能做到?如果一味强调道理和规则,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到(道理和规则)的话,如果教育真的是这样的简单和机械的话,那么,你每天给孩子念100遍“学生行为规范”,就是最好的教育了。显然,事情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所以,真正的教育,也根本不是这样子的。就像小太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很多时候,规则意识淡一点,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