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2年第2期
编号:13183309
中药产地加工规范化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2年第2期
中药产地加工规范化研究进展,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综述
     关键词:中药产地加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2-0106-04

    中药产地加工是指药材采收后进行挑选、冲洗、粗切、浸漂、蒸煮、发汗、熏烤、干燥等初步加工过程。药材采收后会发生细胞缩水、破裂、变性、酶解、后熟、干燥等变化,通过产地加工不但可以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还可以杀青灭活、减毒、干燥,提高药材质量,利于包装、运输、储存等。在我国常用的中药材中,需要进行初加工者约占70%。目前,由初加工环节引发中药饮片质量问题屡见不鲜[1]。因此,中药材的质量高低,除了受到其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外,与产地加工方法是否适当也有很大的关系,开展中药产地加工规范化的研究是保障中药质量的源头环节。为了总结经验,促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深入推广实施,笔者对近10年来国内有关中药产地加工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1 加工方法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1.1 拣、洗

    拣、洗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传统的加工方法有挑选、冲洗、去皮、去芦头、去须根等。研究发现,桔梗的须根、外皮及芦头中的桔梗皂苷D含量均明显高于主根,浙贝母的生物碱含量以鳞叶外皮、花蕾为最高 ......
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