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2年第3期
编号:13181881
段行武治疗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经验介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张润田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关键词:名医经验;段行武;丘疹性皮疹;艾滋病;辨证论治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3.043

    中图分类号:R259.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3-0090-01

    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HIV-PPE)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皮疹之一,为一组慢性、瘙痒性、以丘疹和结节为主要表现的皮疹,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段行武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皮肤科临床研究工作,对艾滋病伴发皮疹的中医药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临证辨治准确,处方精当。现将其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HIV-PPE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但中医典籍中有与本病相关的描述。如《诸病源候论》有“马疥者,皮内隐嶙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记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云:“粟疮形如粟粒,其色红,搔之愈痒,久而不瘥,亦能消耗血液,肤如蛇皮。”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归于中医“粟疮”、“马疥”等范畴。段教授认为,本病多因久病内伤,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燥热之品,复风毒客于肌肤,风火相搏而发疹;或风邪燥热之邪久羁,阴血内耗,夺津灼液,血气难荣于外,血虚风燥而致病;或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脾胃受损,脾气虚弱,水失运化,湿邪蕴于肌肤而发病。

    2 辨证论治

    2.1 血热生风证

    证见初起为红色粟粒大的丘疹,剧烈瘙痒,遇热更甚,经搔抓刺激很快变为绿豆至黄豆大的丘疹、丘疱疹,好发于面部、躯干、四肢伸侧,散在、对称分布,皮损一般以单一皮疹为主,也可呈多形损害,多伴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病程约2~6周。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予凉血消风饮。方药: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黄芩、金银花、蝉蜕、防风、牛蒡子、苦参、夏枯草、荆芥穗、甘草。若疹色紫红,加紫草、白茅根;瘙痒剧烈者加白蒺藜、白鲜皮。

    案例1:患者,男,44岁,于2009年4月29日就诊。患者于2005年因同性性接触而感染HIV,曾长期应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