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2年第8期
编号:13178061
甘肃不同地域乌拉尔甘草质量的化学模式评价(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宋平顺 卫玉玲 赵建邦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评价甘肃不同产地乌拉尔甘草的质量,探讨适宜的种植区域。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紫外法测定总黄酮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甘草的质量。结果 由于甘肃生态条件及种植技术等原因,各地乌拉尔甘草质量存在差异,甘草酸含量范围1.82%~8.25%,甘草苷含量范围0.83%~6.09%,其中2批样品甘草酸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结论 化学模式评价可以较好地评价质量状况,其结果也可用于优选种植适宜区域。

    关键词:甘草;甘草酸;甘草苷;化学模式评价;甘肃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8-0061-03

    甘草是我国主要的资源类植物,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野生资源严重萎缩,发展人工资源是实现甘草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1]。甘肃省是甘草的道地产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率先开展人工甘草资源的培育工作,有效缓解了野生资源紧缺。近年,各地结合退耕还林、绿化荒山荒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甘草种植在省内发展较快,目前,在全省13个市(州)中就有11市(州)种植甘草,由于各地在生态环境、引种技术等方面的差异,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2]。

    近年的研究发现,甘草所含黄酮类、三萜类为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3],国内对甘草的质量评价主要围绕这两类成分报道[4-7]。本研究依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8]关于甘草的质量指标,结合总黄酮、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对甘肃各地出产的40份样品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的化学模式评价,系统、全面评价甘肃各地野生与种植甘草的质量,并为今后发展优质甘草、建设甘草GAP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