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框架式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 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 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 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6 小结
当代医学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综合化和融合化为其主要标志。框架式教学法层层搭建框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脉络,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体系,不在传统教学方法所追求的“细节”上纠缠,本着“实用性”的原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记忆,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既条理分明,又概念繁杂,通过框架式教学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为后续的中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1-12-05,编辑:梅智胜), 百拇医药(张挺)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 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 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 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6 小结
当代医学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综合化和融合化为其主要标志。框架式教学法层层搭建框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脉络,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体系,不在传统教学方法所追求的“细节”上纠缠,本着“实用性”的原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记忆,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既条理分明,又概念繁杂,通过框架式教学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为后续的中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1-12-05,编辑:梅智胜), 百拇医药(张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