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3年第4期
编号:13168652
不同插管深度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3年第4期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中药保留灌肠;插管深度

    中图分类号:R271.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78-02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可导致长期慢性盆腔痛、不孕或宫外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PID方面,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尤其是中药保留灌肠治疗PID具有较好的疗效[1]。但中药保留灌肠时插管深度对疗效是否有影响,多长最为适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90例PID患者按3种不同插管深度分组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湿热瘀结型PID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3组:A组(灌肠深度8~11 cm)30例,平均年龄(45.25±3.24)岁,平均病程(3.26±0.56)年;B组(灌肠深度12~15 cm)30例,平均年龄(44.74±3.10)岁,平均病程(3.27±0.52)年;C组(灌肠深度16~19 cm) 30例,平均年龄(43.65±3.34)岁,平均病程(3.30±0.47)年。3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妇产科学》[2]中PID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诊断标准。主症: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次症:经行腹痛加重,月经增多有块,经期延长,神疲乏力,大便燥结或溏而不爽,小便黄,余热未除或低热起伏。舌脉:舌质红或黯红,或见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弦数或弦滑或弦涩。以上主症具备2项,次症具备2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PID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湿热瘀结证辨证标准者,年龄18~50岁,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年龄在18岁以下、50岁以上者;中医辨证不属于湿热瘀结证者;妊娠或近期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3组均用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盆炎灌肠方药物组成: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15 g,透骨草15 g,延胡索15 g,半枝莲15 g,王不留行24 g,路路通24 g,制乳香15 g,制没药15 g。加水1 000 mL,将上药水煎浓缩至100 mL备用(医院中药房代煎)。灌肠方法:药温保持在39.0 ℃,患者排空膀胱、直肠,取侧卧位,以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A组插管深度为8~11 cm,B组插管深度为12~15 cm,C组插管深度为16~19 cm), 将药液导入容器内于30 min内缓慢注入,药注入完后,嘱患者将臀部抬高,尽量延长保留时间,以利于药物的吸收。每日1次,月经期间暂停。14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1.6 观察指标

    ①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采用积分法,观察症状改善情况。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一长10 cm横线上进行标记,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4~7分为中度,8~10分为重度。治疗前后由患者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③观察不同插管深度药液在肠内平均保留时间。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3],根据积分法判定疾病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0%;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见表1)

    2.2 3组临床疗效比较

    B组显效率与A组、C组比较,P<0.01。B组总有效率为93.33%,与A组(73.33%)比较,P<0.01;与C组(80.00%)比较,P<0.05;C组与A组比较,P>0.05。结果表明B组(插管深度为12~15 cm)临床疗效优于其他2组。见表2。

    2.3 3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后3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B组与A组比较,P<0.01;B组与C组比较,P<0.05。结果提示,B组、C组在缓解PID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方面明显优于A组,且B组优于C组。结果见表3。

    2.4 3组中药平均保留时间比较

    A组药液在肠内平均保留时间为(2.5±1.8)h,B组平均保留时间为(5.2±1.9)h,C组平均保留时间为(6.0±1.6)h。A组中药灌肠后保留时间分别与B组和C组比较,P<0.01;B组中药灌肠后保留时间与C组比较,P<0.05。中药灌肠后的保留时间依次为C组>B组>A组。

    3 讨论

    目前,对PID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药物,必要时行手术治疗。但因盆腔慢性炎症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所以抗生素只能缓解症状而无法治愈[4]。

    由于直肠、乙状结肠解剖位置与内生殖器官相毗邻,盆腔内诸静脉与痔静脉丛相互交通,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接通过直肠、结肠的吸收到达盆腔组织,促使局部气血运行,炎症局限吸收,且温热药液对周围组织起到热敷作用,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环,修复炎症组织[5]。因此,中药保留灌肠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中药保留灌肠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患者有心理和体力的负担,掌握插管深度、提高灌肠技术对提高疗效很有帮助。

    本观察结果显示,灌肠插管在8~11 cm(A组)、12~15 cm (B组)和16~19 cm(C组)深度时,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3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B组(插管深度12~15 cm)明显优于A组、C组(P<0.01,P<0.05)。此外,灌肠插管深度为8~11 cm时,中药的保留时间最短;深度为16~19 cm时中药的保留时间最长。综合以上结果,提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时,插管深度以12~15 cm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丁永芬,程玲,邱宇清,等.“三法一体”中医辨证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60-61.

    [2]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2.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4-253.

    [4] 廖秦平.中国妇科生殖道感染诊治策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45-47.

    [5] 王雅娟,时燕萍.慢性盆腔炎外治法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2(3):96-97.

    (收稿日期:2012-12-14,编辑:蔡德英), 百拇医药(王秀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