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华治疗风湿类疾病用药经验介绍(1)
关键词:名医经验;冯兴华;风湿病;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9.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5-02
冯兴华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风湿类疾病的治疗用药有独到见解,兹介绍如下。
1 类风湿关节炎——专病专方,解毒活血,兼顾病位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关节肿胀疼痛,甚至畸形,活动受限。该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邪气入侵,阻滞局部,导致脉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因病程较长,导致病机错综复杂,多呈现表里寒热虚实同病,风寒湿痰瘀夹杂。对此,冯老常用《验方新编》中的四神煎:黄芪30~100 g、石斛30 g、牛膝30 g、金银花30 g、远志肉10~15 g,全方从气、血、痰、瘀多角度入手,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祛痰的功效。临床中,冯老也将此方用于治疗以膝关节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方中以黄芪为君,用量较大,意在扶助正气,鼓动机体正气流贯,以更好地祛邪外出,同时黄芪本身有益气利水消肿之功。另外,临床中亦常见典型的湿热内蕴证,患者关节红肿,舌红,苔黄腻。若关节局部皮温明显升高,热象显著,冯老常用白虎加苍术汤加减;若关节以肿胀为主,湿邪较重,则用四妙散加减。
由于本病缠绵难愈,邪气郁阻于局部,日久入络,郁而化热。对此,冯老常用多种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夏枯草,既可清宣透邪,又可散血中郁火。久病者。用山慈菇加大清热解毒之力,湿重者用土茯苓。活血化瘀药常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红花等。若久病局部关节色黯、刺痛者,加莪术、三棱,以破血消癥;疼痛甚者,加蜈蚣、全蝎、乌梢蛇等虫类药物,通络止痛。
另外,冯老针对不同病变部位,给予不同药物。如表现为手指小关节、腕关节及肘关节肿痛者,常用羌活、秦艽、防风三味药物,取其味辛,辛散行气,祛风胜湿止痛,且有引经之意;肩关节病变为主者加用姜黄。
案例1:患者,女,59岁,2012年3月6日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膝关节肿痛,于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口服止痛药物治疗,但症状反复发作,且进行性加重。刻诊:患者双膝及双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蹲起困难,无晨僵,无雷诺现象,纳眠可,二便调。专科检查:双膝关节、双踝关节肿胀,压痛,局部皮温升高,舌淡红,苔黄厚,脉滑。2012年2月21日查红细胞沉降率(ESR)67 mm/h、类风湿因子(RF)300 IU/mL、C反应蛋白(CRP)57.58 mg/L,肝、肾功能正常。X线片示符合类风湿关节炎改变。辨证: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处方:黄芪60 g,川牛膝30 g,石斛30 g,制远志15 g,金银花30 g,连翘15 g,土茯苓30 g,山慈菇15 g,夏枯草15 g,黄柏15 g,当归15 g,川芎15 g,醋莪术15 g,泽泻30 g,猪苓15 g,萆薢15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4剂后,患者膝关节、踝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肿亦见消退。
2 干燥综合征——培补阴津,解毒化瘀
干燥综合征常见临床表现为口眼干燥,病久可累及内脏及神经系统。冯老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内因或外因导致阴亏液耗而成燥。治疗以培补阴液、养阴生津为主。因上焦肺胃之阴与下焦肝肾之阴相互关联,互相滋补,故培补阴津时甘寒与咸寒药物并用[1],方选玄麦甘桔汤加减,药用玄参、麦冬、桔梗、天花粉、石斛以润肺、益胃、滋肾;若患者口干,唾液少,伴进食困难,加北沙参以养阴生津。此病日久则燥盛成毒,阴虚血燥,脉道涩滞则脉络瘀滞。故冯老在培补阴津的同时,佐以清燥解毒、化瘀通络。常用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漏芦、夏枯草以清热解毒。依据瘀象的严重程度,选用丹参、当归、赤芍、穿山甲、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瘀去则津液运行通畅,正如《血证论》曰:“瘀去则不渴。”因肝开窍于目,患者眼干,冯老常用当归、白芍以滋养肝血润目。
若眼干严重,伴泪液减少,加菊花、密蒙花清热平肝养肝以润目。本病以中年女性患者居多,中年女子本易成肝肾亏虚证,故冯老常加女贞子、墨旱莲、山萸肉以补肾阴,意在滋水涵木。又阴虚生内热,上焦热盛,眼眵多、鼻干者加黄芩;中焦热盛,口苦、胃中嘈杂、苔黄腻者,加黄连;下焦热盛,五心烦热者,加黄柏、知母。若伴乏力、气短,有气津不足的表现,则加党参、太子参益气健脾。
案例2:患者,女,48岁,2012年4月10日初诊。主诉:口干、眼干1年。患者口眼干燥,进食固体困难,无泪液,咽干,鼻干,外阴干,有多个龋齿,无皮疹,纳可,眠差,大便不成形,舌红,少苔,脉沉细。2011年12月曾于外院查:RF 48 IU/mL、抗核抗体1∶80(++)、抗干燥综合征A抗原抗体(+++)、抗干燥综合征B抗原抗体(-),唾液流率0 mL/min。腮腺导管造影示:主导管正常,分支部显影,末梢导管小球状扩张,排空不完全。诊断:干燥综合征。辨证:肝肾不足,阴亏液耗。治以滋补肝肾、养阴生津。处方:玄参10 g,麦冬10 g,桔梗15 g,石斛15 g,天花粉15 g,菊花15 g,密蒙花10 g,当归10 g,白芍15 g,女贞子10 g,山萸肉10 g,墨旱莲10 g,黄柏10 g,知母10 g,穿山甲(先煎)10 g,乌梅15 g,五味子10 g,橘叶10 g,酸枣仁10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个月后,患者诸症好转,口干眼干明显缓解。
3 痛风——分期论治,责之于脾
冯老认为,此病主要由于现代人饮食不节,平日饱餐饮酒,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脾之升清降浊功能失调而引起。临床中,患者多于急性发作期就诊,主要表现为局部关节红肿热痛,证候以湿热为主。对此,冯老强调“急则治标”,以利湿清热、消肿止痛为要,方选四妙散加减,药用: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山慈菇、土茯苓、金银花、连翘。若患者病程日久,反复发作,肿胀处色黯,加虎杖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肿痛缓解后则应治本,以健脾理气燥湿为主,药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加陈皮、枳壳、苦参等碱性药物助降尿酸。青风藤和秦皮也有降尿酸作用,因青风藤易致过敏,故应嘱咐患者包煎。肿胀较严重者,加泽泻、萆薢、防己、石韦利水消肿;疼痛明显者,用威灵仙、秦艽以祛风湿通络止痛。, http://www.100md.com(王晓旭)
中图分类号:R259.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5-02
冯兴华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风湿类疾病的治疗用药有独到见解,兹介绍如下。
1 类风湿关节炎——专病专方,解毒活血,兼顾病位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关节肿胀疼痛,甚至畸形,活动受限。该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邪气入侵,阻滞局部,导致脉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因病程较长,导致病机错综复杂,多呈现表里寒热虚实同病,风寒湿痰瘀夹杂。对此,冯老常用《验方新编》中的四神煎:黄芪30~100 g、石斛30 g、牛膝30 g、金银花30 g、远志肉10~15 g,全方从气、血、痰、瘀多角度入手,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祛痰的功效。临床中,冯老也将此方用于治疗以膝关节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方中以黄芪为君,用量较大,意在扶助正气,鼓动机体正气流贯,以更好地祛邪外出,同时黄芪本身有益气利水消肿之功。另外,临床中亦常见典型的湿热内蕴证,患者关节红肿,舌红,苔黄腻。若关节局部皮温明显升高,热象显著,冯老常用白虎加苍术汤加减;若关节以肿胀为主,湿邪较重,则用四妙散加减。
由于本病缠绵难愈,邪气郁阻于局部,日久入络,郁而化热。对此,冯老常用多种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夏枯草,既可清宣透邪,又可散血中郁火。久病者。用山慈菇加大清热解毒之力,湿重者用土茯苓。活血化瘀药常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红花等。若久病局部关节色黯、刺痛者,加莪术、三棱,以破血消癥;疼痛甚者,加蜈蚣、全蝎、乌梢蛇等虫类药物,通络止痛。
另外,冯老针对不同病变部位,给予不同药物。如表现为手指小关节、腕关节及肘关节肿痛者,常用羌活、秦艽、防风三味药物,取其味辛,辛散行气,祛风胜湿止痛,且有引经之意;肩关节病变为主者加用姜黄。
案例1:患者,女,59岁,2012年3月6日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膝关节肿痛,于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口服止痛药物治疗,但症状反复发作,且进行性加重。刻诊:患者双膝及双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蹲起困难,无晨僵,无雷诺现象,纳眠可,二便调。专科检查:双膝关节、双踝关节肿胀,压痛,局部皮温升高,舌淡红,苔黄厚,脉滑。2012年2月21日查红细胞沉降率(ESR)67 mm/h、类风湿因子(RF)300 IU/mL、C反应蛋白(CRP)57.58 mg/L,肝、肾功能正常。X线片示符合类风湿关节炎改变。辨证: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处方:黄芪60 g,川牛膝30 g,石斛30 g,制远志15 g,金银花30 g,连翘15 g,土茯苓30 g,山慈菇15 g,夏枯草15 g,黄柏15 g,当归15 g,川芎15 g,醋莪术15 g,泽泻30 g,猪苓15 g,萆薢15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4剂后,患者膝关节、踝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肿亦见消退。
2 干燥综合征——培补阴津,解毒化瘀
干燥综合征常见临床表现为口眼干燥,病久可累及内脏及神经系统。冯老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内因或外因导致阴亏液耗而成燥。治疗以培补阴液、养阴生津为主。因上焦肺胃之阴与下焦肝肾之阴相互关联,互相滋补,故培补阴津时甘寒与咸寒药物并用[1],方选玄麦甘桔汤加减,药用玄参、麦冬、桔梗、天花粉、石斛以润肺、益胃、滋肾;若患者口干,唾液少,伴进食困难,加北沙参以养阴生津。此病日久则燥盛成毒,阴虚血燥,脉道涩滞则脉络瘀滞。故冯老在培补阴津的同时,佐以清燥解毒、化瘀通络。常用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漏芦、夏枯草以清热解毒。依据瘀象的严重程度,选用丹参、当归、赤芍、穿山甲、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瘀去则津液运行通畅,正如《血证论》曰:“瘀去则不渴。”因肝开窍于目,患者眼干,冯老常用当归、白芍以滋养肝血润目。
若眼干严重,伴泪液减少,加菊花、密蒙花清热平肝养肝以润目。本病以中年女性患者居多,中年女子本易成肝肾亏虚证,故冯老常加女贞子、墨旱莲、山萸肉以补肾阴,意在滋水涵木。又阴虚生内热,上焦热盛,眼眵多、鼻干者加黄芩;中焦热盛,口苦、胃中嘈杂、苔黄腻者,加黄连;下焦热盛,五心烦热者,加黄柏、知母。若伴乏力、气短,有气津不足的表现,则加党参、太子参益气健脾。
案例2:患者,女,48岁,2012年4月10日初诊。主诉:口干、眼干1年。患者口眼干燥,进食固体困难,无泪液,咽干,鼻干,外阴干,有多个龋齿,无皮疹,纳可,眠差,大便不成形,舌红,少苔,脉沉细。2011年12月曾于外院查:RF 48 IU/mL、抗核抗体1∶80(++)、抗干燥综合征A抗原抗体(+++)、抗干燥综合征B抗原抗体(-),唾液流率0 mL/min。腮腺导管造影示:主导管正常,分支部显影,末梢导管小球状扩张,排空不完全。诊断:干燥综合征。辨证:肝肾不足,阴亏液耗。治以滋补肝肾、养阴生津。处方:玄参10 g,麦冬10 g,桔梗15 g,石斛15 g,天花粉15 g,菊花15 g,密蒙花10 g,当归10 g,白芍15 g,女贞子10 g,山萸肉10 g,墨旱莲10 g,黄柏10 g,知母10 g,穿山甲(先煎)10 g,乌梅15 g,五味子10 g,橘叶10 g,酸枣仁10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个月后,患者诸症好转,口干眼干明显缓解。
3 痛风——分期论治,责之于脾
冯老认为,此病主要由于现代人饮食不节,平日饱餐饮酒,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脾之升清降浊功能失调而引起。临床中,患者多于急性发作期就诊,主要表现为局部关节红肿热痛,证候以湿热为主。对此,冯老强调“急则治标”,以利湿清热、消肿止痛为要,方选四妙散加减,药用: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山慈菇、土茯苓、金银花、连翘。若患者病程日久,反复发作,肿胀处色黯,加虎杖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肿痛缓解后则应治本,以健脾理气燥湿为主,药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加陈皮、枳壳、苦参等碱性药物助降尿酸。青风藤和秦皮也有降尿酸作用,因青风藤易致过敏,故应嘱咐患者包煎。肿胀较严重者,加泽泻、萆薢、防己、石韦利水消肿;疼痛明显者,用威灵仙、秦艽以祛风湿通络止痛。, http://www.100md.com(王晓旭)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