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野生与栽培资源分布调查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
2.4 光照和土壤
野生黄芩的分布对光照条件无苛刻要求,阴坡、灌丛、林下等光照不充足的地方均能发现野生黄芩的分布,但向阳的偏坡和通风透光条件较好的东西向草坡或草甸上黄芩分布较多,可呈零星片状分布。表明黄芩对光的适应性较强,对强光和弱光均能有效利用[2]。土壤质地条件以沙土、沙壤土为主,其结构疏松、热量条件良好,有利于黄芩根部的生长。野生黄芩既能在土层较厚、石砾较少、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上生长,也能在土壤发育程度较差、土壤土层较薄、石砾较多、有机质含量很低的石缝石壁中生长,其所在区域的土壤类型多样,有棕壤、暗棕壤、褐土、栗钙土、黑钙土、棕钙土等。野生黄芩分布区土壤pH值范围在7.0~8.0,表明野生黄芩分布区多为中性土或略碱性的土壤。
2.5 群落类型
野生黄芩所在群落类型多样,在灌丛、开阔的阳坡、砾石堆及路边均有分布。调查发现根据生境通风透光条件,可将其群落类型分为通风透光条件较差的山地灌丛群落和通风透光条件较好的草甸或草原群落两类。前者主要特征为郁闭度较高,遮光率在50%以上,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腐殖质层厚度不均;此类群落生物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黄芩在此类群落中一般作为其他建群种的伴生种群存在,其投影盖度一般在1 m2样方15%以下。后者主要表现为群落生境郁密度较低,土壤含水量较低,土壤腐殖质层一般较薄;生物多样性相比较低,群落结构相对单一,黄芩能以建群种或者优势种群存在,其投影盖度一般在1 m2样方的15%以上。
3 栽培黄芩调查结果
3.1 黄芩栽培概况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始开始黄芩栽培研究,至90年代,由于黄芩野生资源减少,栽培资源逐渐成为黄芩药源的主要来源,但由于栽培黄芩品种多来源于自留种,黄芩系统选育工作开展缓慢。近几年来,有关单位在广泛收集黄芩野生种质资源的基础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