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气学说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关键词:运气学说;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基础理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38
中图分类号:R25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87-0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肝”)为传染性疾病,全世界约有1亿8千万人感染[1],且有上升趋势。迄今临床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中医学术界已将运气学说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但还没有关于运气学说与丙肝关系的专门研究。为此,笔者就相关理论作一探讨,期冀对丙肝临床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关于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的理论发源于《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先是用来观察天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后来发现与灾害疾病也有一定的周期关系,遂逐渐形成了运气学说,也称五运六气学说。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丰富发挥,逐步衍变应用到温病理论当中。清代医家吴鞠通就把运气学说作为温病理论的依据,其《温病条辨》述:“叙气运,原温病之始也。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加临而然也。”而北宋刘温舒《素问遗篇》提出的“三年化疫”理论,对2003年(癸未年)SARS的暴发流行作出了很完备的预测[2]。这表明,运气学说对疫病的预测、治疗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运气学说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
病毒性肝炎在岁年和季节上,和运气学说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曲氏[3]认为,主运不同的年份,其肝病的发病率也不同,木运盛衰、火运太过的年份,则肝病发病率会相对增多。刘氏[4]对1953-1983年郑州地区的流行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病毒性肝炎的7个高峰年中有6年分别为太乙天符、天符、同天符、天刑、不和、小逆,仅有1年为顺化。从运气学说推论,这7个高峰年的发病病位多在肝和脾,病性以湿热为主,与病毒性肝炎的病性、病位、发病规律基本符合,说明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运气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了解掌握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流行的关系及规律对防治传染性疾病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温氏等[5]研究发现,1988年(戊辰年)国内传染性肝炎的流行以湿热型为主,与该年气候相应,呈火和水位变化特点。陈氏等[6]选取陕西省1980-2001年各年份肝炎的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肝炎发病的高峰年分别是1981、1986、1989、1991、1995、1999、2001年,与水运的太过与不及、土运不及、金运不及有相关性,并有一定的周期性;与燥金、相火、风木
司天和火、木、水气在泉都有一定关系。表明肝炎发病与运气理论有一定的相关性。池氏等[7]分析了2009年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发病与运气学的相关性,发现六气的推演变化与当年慢性乙肝发病证候密切相关。
3 运气学说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目前,运气学说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划分尚不明确,只是模糊地将各类肝炎一概而论,尚无单独的临床研究说明运气学说与丙肝的关系。然而,各种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有其不同的发病规律。如陈氏等[8]对中国丙肝中医证候多中心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正虚邪恋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张氏等[9]研究发现,慢性乙肝各证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门冬氨酸转氨酶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不足型。由此可见,两者的发病规律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详细研究。但至今尚未有运气学说与丙肝的数理统计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丙肝是由HCV-RNA感染所致,其病毒颗粒的存活和活性依赖于周围环境的变化[10],因而气候的变化与丙肝的流行传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气候的异常可以直接影响丙肝的流行。丙肝在中医属于温病范畴,和其他瘟疫一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对其发生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用运气学说可以准确推演气候的周期变化和疾病的发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说:“五运之化,太过如何?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客心火……其不及如何?岐伯曰: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张氏等[11]对我国近51年间10个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运气推演,将推算出的结果与实际天气进行了比对,认为运气学说的价值是不容否定的。
对于丙肝的发病,《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说:“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者,悉萎苍干……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恶抑郁,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应时在春。春为厥阴风木,风气过旺,则伤肝。秋为阳明燥金,其
性肃杀,金克木,因而秋季易发肝病。四时失序,五行生克异常,阴阳失调,岁运太过不及,诸气胜负皆可使肝脏得病。
对于丙肝的治疗,《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于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实脾,则肝自愈。”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可以预测年运及四时的天象气候规律、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演变规律,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当中都有指导性意义。目前由于丙肝没有特异性疫苗,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可以应用运气学说来预测丙肝的发生,以防疾病过度流行。
参考文献:
[1] 徐国光,巫善明.美国丙型肝炎诊疗指南[J].世界感染杂志,2010,10(4):160-182.
[2] 顾植山,张玉萍.从SARS看《素问遗篇》对疫病发生规律的认识[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1):30-32.
[3] 曲黎敏.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 19(3):139-140.
[4] 刘玉芝.运气学说与预防医学[J].江苏预防医学,1998,9(4):31-34.
[5] 温志源,周天寒.从运气学说看1988年传染性肝炎流行的特点及证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23(7):14.
[6] 陈震霖,张景明.陕西省肝炎发病与运气理论的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457-1458.
[7] 池晓玲,蒋俊民,田广俊,等.2009年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与运气学的相关性探讨[M]//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10:583-585.
[8] 陈建杰,聂红明,王成宝,等.中国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多中心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M]//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10:89-102.
[9] 张盛杰,孙莲娜,薛建华,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规范化初探[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6):324-328.
[10] 周伯平,崇雨田.病毒性肝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20-432.
[11] 张喆,朱泉.应用我国10地区51年气象资料对运气学说的统计验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635-637.
(收稿日期:2012-12-25,编辑:梅智胜), 百拇医药(张富永等)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38
中图分类号:R25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87-0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肝”)为传染性疾病,全世界约有1亿8千万人感染[1],且有上升趋势。迄今临床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中医学术界已将运气学说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但还没有关于运气学说与丙肝关系的专门研究。为此,笔者就相关理论作一探讨,期冀对丙肝临床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关于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的理论发源于《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先是用来观察天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后来发现与灾害疾病也有一定的周期关系,遂逐渐形成了运气学说,也称五运六气学说。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丰富发挥,逐步衍变应用到温病理论当中。清代医家吴鞠通就把运气学说作为温病理论的依据,其《温病条辨》述:“叙气运,原温病之始也。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加临而然也。”而北宋刘温舒《素问遗篇》提出的“三年化疫”理论,对2003年(癸未年)SARS的暴发流行作出了很完备的预测[2]。这表明,运气学说对疫病的预测、治疗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运气学说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
病毒性肝炎在岁年和季节上,和运气学说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曲氏[3]认为,主运不同的年份,其肝病的发病率也不同,木运盛衰、火运太过的年份,则肝病发病率会相对增多。刘氏[4]对1953-1983年郑州地区的流行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病毒性肝炎的7个高峰年中有6年分别为太乙天符、天符、同天符、天刑、不和、小逆,仅有1年为顺化。从运气学说推论,这7个高峰年的发病病位多在肝和脾,病性以湿热为主,与病毒性肝炎的病性、病位、发病规律基本符合,说明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运气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了解掌握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流行的关系及规律对防治传染性疾病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温氏等[5]研究发现,1988年(戊辰年)国内传染性肝炎的流行以湿热型为主,与该年气候相应,呈火和水位变化特点。陈氏等[6]选取陕西省1980-2001年各年份肝炎的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肝炎发病的高峰年分别是1981、1986、1989、1991、1995、1999、2001年,与水运的太过与不及、土运不及、金运不及有相关性,并有一定的周期性;与燥金、相火、风木
司天和火、木、水气在泉都有一定关系。表明肝炎发病与运气理论有一定的相关性。池氏等[7]分析了2009年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发病与运气学的相关性,发现六气的推演变化与当年慢性乙肝发病证候密切相关。
3 运气学说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目前,运气学说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划分尚不明确,只是模糊地将各类肝炎一概而论,尚无单独的临床研究说明运气学说与丙肝的关系。然而,各种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有其不同的发病规律。如陈氏等[8]对中国丙肝中医证候多中心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正虚邪恋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张氏等[9]研究发现,慢性乙肝各证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门冬氨酸转氨酶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不足型。由此可见,两者的发病规律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详细研究。但至今尚未有运气学说与丙肝的数理统计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丙肝是由HCV-RNA感染所致,其病毒颗粒的存活和活性依赖于周围环境的变化[10],因而气候的变化与丙肝的流行传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气候的异常可以直接影响丙肝的流行。丙肝在中医属于温病范畴,和其他瘟疫一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对其发生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用运气学说可以准确推演气候的周期变化和疾病的发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说:“五运之化,太过如何?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客心火……其不及如何?岐伯曰: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张氏等[11]对我国近51年间10个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运气推演,将推算出的结果与实际天气进行了比对,认为运气学说的价值是不容否定的。
对于丙肝的发病,《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说:“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者,悉萎苍干……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恶抑郁,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应时在春。春为厥阴风木,风气过旺,则伤肝。秋为阳明燥金,其
性肃杀,金克木,因而秋季易发肝病。四时失序,五行生克异常,阴阳失调,岁运太过不及,诸气胜负皆可使肝脏得病。
对于丙肝的治疗,《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于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实脾,则肝自愈。”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可以预测年运及四时的天象气候规律、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演变规律,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当中都有指导性意义。目前由于丙肝没有特异性疫苗,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可以应用运气学说来预测丙肝的发生,以防疾病过度流行。
参考文献:
[1] 徐国光,巫善明.美国丙型肝炎诊疗指南[J].世界感染杂志,2010,10(4):160-182.
[2] 顾植山,张玉萍.从SARS看《素问遗篇》对疫病发生规律的认识[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1):30-32.
[3] 曲黎敏.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 19(3):139-140.
[4] 刘玉芝.运气学说与预防医学[J].江苏预防医学,1998,9(4):31-34.
[5] 温志源,周天寒.从运气学说看1988年传染性肝炎流行的特点及证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23(7):14.
[6] 陈震霖,张景明.陕西省肝炎发病与运气理论的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457-1458.
[7] 池晓玲,蒋俊民,田广俊,等.2009年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与运气学的相关性探讨[M]//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10:583-585.
[8] 陈建杰,聂红明,王成宝,等.中国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多中心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M]//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10:89-102.
[9] 张盛杰,孙莲娜,薛建华,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规范化初探[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6):324-328.
[10] 周伯平,崇雨田.病毒性肝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20-432.
[11] 张喆,朱泉.应用我国10地区51年气象资料对运气学说的统计验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635-637.
(收稿日期:2012-12-25,编辑:梅智胜), 百拇医药(张富永等)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病毒性肝炎 > 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