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4年第1期
编号:13144632
论养阴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1期
     关键词:养阴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59.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1-0105-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由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人体所致,属中医温病范畴,其起始病因是湿热疫毒之邪侵犯机体,留滞经络,伏于肝脾,引起肝郁气滞,肝郁日久化热,气滞血瘀亦可化热,疾病后期引起肝肾阴虚或肝肾阳虚。有热必伤阴津,正如吴鞠通所谓“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可见,慢性乙肝从发病初期到后期都有阴伤表现。对于治疗,吴鞠通强调“温热为法,法在救阴”,叶天士认为“留得一分阴液,便存得一分生机”。说明养阴法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1 养阴法理论溯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灵枢·本神》言:“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张仲景《伤寒论》对养阴法有诸多描述,所用方剂寓有保阴津之意,如白虎加人参汤、黄连阿胶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猪肤汤、麻子仁丸、猪苓汤等,而芍药甘草汤为酸甘化阴的代表方,柔肝复阴之首方。朱丹溪尤其注重养阴法,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为后代医家所重视。明清时期,温病学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吴又可《温疫论》在温病后期注重养阴,创制了柴胡养荣汤、承气养荣汤、蒌贝养荣汤。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薛生白《湿热病篇》在治疗湿热时,重视提早保护阴津,强调疾病早中期重在祛邪,消除伤津的病因,极期祛邪养阴并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