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蠲痹汤联合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1)
关键词:益肾蠲痹汤;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强直性脊柱炎
中图分类号:R274.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2-0099-03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早期韧带、肌腱及关节囊附着部出现慢性无菌性炎症和滑膜炎;中、晚期关节囊和韧带钙化、骨化,关节间隙变窄甚至融合,表现为腰背痛、晨僵和关节活动障碍。目前AS发病机制不清,尚无特效治法。笔者采用益肾蠲痹汤联合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治疗本病40例,并设柳氮磺胺吡啶组40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80例患者中早期32例,中期4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骶髂关节X线片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诊断及分期标准[1-2]。①下腰、背痛病程≥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休息不减轻;②腰椎侧屈活动受限;③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④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Ⅲ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具备④并附加①~③中任何1条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46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关节功能Ⅳ级者;③合并其他风湿病,如干燥综合征等;④合并心、脑、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伴有精神疾病、传染病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益肾蠲痹汤联合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治疗。①益肾蠲痹汤药物组成: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当归12 g,淫羊藿15 g,鹿衔草30 g,炙全蝎9 g,炙乌梢蛇12 g,炙蜂房15 g,炙土鳖虫20 g,鸡血藤30 g,老鹳草30 g,寻骨风15 g,延胡索15 g,虎杖15 g,甘草9 g。每日1剂,煎煮2次取汁400 mL,早晚2次口服,共3个月。②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患者俯卧位,腹下垫枕,脊柱轻度屈曲,取脊柱两侧膀胱经穴大杼、风门、肝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共12对。大杼、肾俞、小肠俞为第1组,风门、气海俞、膀胱俞为第2组,肝俞、大肠俞、中膂俞为第3组,三焦俞、关元俞、白环俞为第4组,每次1组,先取压痛较重的腧穴组。具体方法:常规消毒、戴手套、铺巾,用1%利多卡因局麻生效后,用尖刀在相应腧穴作横向0.8 cm小切口,插入平头2 mm克氏针(天津宇通医疗器械厂生产)至腰背筋膜,顺克氏针插入自制松解刀套管至腰背筋膜,拔出克氏针后插入特制的松解尖刀(套管口有7 mm深U形槽),尖刀柄尾端有横形阻挡杆(直径2 mm),旋转尖刀柄90°使阻档杆滑入槽内,即可控制刀尖露出套管5 mm,摆动尖刀横形切开深筋膜约2 cm,拔出尖刀及套管,压迫片刻,无明显出血后用无菌纱布敷盖。术后口服抗生素3 d。2周后换另一组腧穴,方法同上。共治疗2个月。
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片0.25 g)。第1周每次0.25 g,每日2次;第2周每次0.25 g,每日3次;第3周每次0.5 g,每日2次;第4周每次1.0 g,每日2次。
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规律功能锻炼,卧硬板床,注意保暧防湿,预防感染,防外伤。
2.2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以脊柱疼痛likert 4级评分:无痛为0分;主诉疼痛为1分;主诉疼痛并医生按压后退缩为2分;主诉疼痛,医生按压后退缩并逃避为3分。②治疗前后观察晨僵时间、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变化情况。各项指标治疗后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总改善率为各项指标改善百分率的平均值。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2]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拟定。临床缓解:腰骶痛消失,无外周关节肿痛,晨僵时间<15 min, ESR<20 mm/h(男)或ESR<30 mm/h(女),CRP<10 mg/L,基本不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显效:总改善率≥50%。有效:总改善率≥30%。无效:总改善率<30%,病情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3.2 2组主要观察指标比较(见表3~表7)
3.3 安全性观察
治疗组切口轻微红肿、瘙痒2例,皮疹2例,胃肠道反应2例。对照组皮疹6例,胃肠道反应6例,头晕不适2例。均未影响治疗。
4 讨论
根据临床特点,AS应属中医“骨痹”、“肾痹”等范畴。《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风寒湿诸邪合而致病是痹证形成的机理。笔者认为,本病乃禀赋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邪滞留足太阳膀胱经脉,筋骨经络闭阻而致。不通则腰背疼痛、晨僵,寒湿属阴,故夜间痛甚。《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以经取之。”明确指出腰背痛、晨僵等表现系足太阳膀胱经病变。而足太阳膀胱经腰背部腧穴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且肝主藏血、主筋,肾主骨,其府在腰,故治疗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调节五脏六腑,尤其是肝肾、筋骨的功能。, 百拇医药(荆兴泉 杨双石 曹海泉)
中图分类号:R274.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2-0099-03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早期韧带、肌腱及关节囊附着部出现慢性无菌性炎症和滑膜炎;中、晚期关节囊和韧带钙化、骨化,关节间隙变窄甚至融合,表现为腰背痛、晨僵和关节活动障碍。目前AS发病机制不清,尚无特效治法。笔者采用益肾蠲痹汤联合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治疗本病40例,并设柳氮磺胺吡啶组40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80例患者中早期32例,中期4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骶髂关节X线片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诊断及分期标准[1-2]。①下腰、背痛病程≥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休息不减轻;②腰椎侧屈活动受限;③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④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Ⅲ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具备④并附加①~③中任何1条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46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关节功能Ⅳ级者;③合并其他风湿病,如干燥综合征等;④合并心、脑、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伴有精神疾病、传染病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益肾蠲痹汤联合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治疗。①益肾蠲痹汤药物组成: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当归12 g,淫羊藿15 g,鹿衔草30 g,炙全蝎9 g,炙乌梢蛇12 g,炙蜂房15 g,炙土鳖虫20 g,鸡血藤30 g,老鹳草30 g,寻骨风15 g,延胡索15 g,虎杖15 g,甘草9 g。每日1剂,煎煮2次取汁400 mL,早晚2次口服,共3个月。②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患者俯卧位,腹下垫枕,脊柱轻度屈曲,取脊柱两侧膀胱经穴大杼、风门、肝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共12对。大杼、肾俞、小肠俞为第1组,风门、气海俞、膀胱俞为第2组,肝俞、大肠俞、中膂俞为第3组,三焦俞、关元俞、白环俞为第4组,每次1组,先取压痛较重的腧穴组。具体方法:常规消毒、戴手套、铺巾,用1%利多卡因局麻生效后,用尖刀在相应腧穴作横向0.8 cm小切口,插入平头2 mm克氏针(天津宇通医疗器械厂生产)至腰背筋膜,顺克氏针插入自制松解刀套管至腰背筋膜,拔出克氏针后插入特制的松解尖刀(套管口有7 mm深U形槽),尖刀柄尾端有横形阻挡杆(直径2 mm),旋转尖刀柄90°使阻档杆滑入槽内,即可控制刀尖露出套管5 mm,摆动尖刀横形切开深筋膜约2 cm,拔出尖刀及套管,压迫片刻,无明显出血后用无菌纱布敷盖。术后口服抗生素3 d。2周后换另一组腧穴,方法同上。共治疗2个月。
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片0.25 g)。第1周每次0.25 g,每日2次;第2周每次0.25 g,每日3次;第3周每次0.5 g,每日2次;第4周每次1.0 g,每日2次。
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规律功能锻炼,卧硬板床,注意保暧防湿,预防感染,防外伤。
2.2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以脊柱疼痛likert 4级评分:无痛为0分;主诉疼痛为1分;主诉疼痛并医生按压后退缩为2分;主诉疼痛,医生按压后退缩并逃避为3分。②治疗前后观察晨僵时间、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变化情况。各项指标治疗后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总改善率为各项指标改善百分率的平均值。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2]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拟定。临床缓解:腰骶痛消失,无外周关节肿痛,晨僵时间<15 min, ESR<20 mm/h(男)或ESR<30 mm/h(女),CRP<10 mg/L,基本不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显效:总改善率≥50%。有效:总改善率≥30%。无效:总改善率<30%,病情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3.2 2组主要观察指标比较(见表3~表7)
3.3 安全性观察
治疗组切口轻微红肿、瘙痒2例,皮疹2例,胃肠道反应2例。对照组皮疹6例,胃肠道反应6例,头晕不适2例。均未影响治疗。
4 讨论
根据临床特点,AS应属中医“骨痹”、“肾痹”等范畴。《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风寒湿诸邪合而致病是痹证形成的机理。笔者认为,本病乃禀赋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邪滞留足太阳膀胱经脉,筋骨经络闭阻而致。不通则腰背疼痛、晨僵,寒湿属阴,故夜间痛甚。《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以经取之。”明确指出腰背痛、晨僵等表现系足太阳膀胱经病变。而足太阳膀胱经腰背部腧穴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且肝主藏血、主筋,肾主骨,其府在腰,故治疗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调节五脏六腑,尤其是肝肾、筋骨的功能。, 百拇医药(荆兴泉 杨双石 曹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