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乃礼运用调和肝脾法治验(1)
关键词:名医经验;姚乃礼;调和肝脾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1.031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1-0104-03
导师姚乃礼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40余年,得岳美中、方药中、谢海州等名医指导,对痹证、脾胃病、肝病及内科杂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姚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调和肝脾法
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方面,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一身之气”,《素问·调经论篇》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依存、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在病理方面,《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丹溪心法·六郁》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可见,气血盛衰或涩利对人体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性。故治疗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另外,肝除主一身气机调畅外,还主藏血,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必然影响血分,导致气血失和。因此,调气时亦应重视调血,临证无论是否有明显血瘀征象,均宜酌情加入和血之品,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应用。
, http://www.100md.com
2 治验
2.1 脾胃病
脾胃病的发生发展除自身因素外,与肝胆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姚师强调“见脾之病,知肝克脾”,正如叶天士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临床多从调理肝脾入手调理脾胃病。如胃脘痛的发生发展中,肝郁常是致病的重要条件。治疗胃痛应肝脾同调,以疏肝和胃为法,即“治肝可以安胃”也。疏肝和胃、清肝和胃、养肝和胃为临床常用三法,具体应用时应“忌刚用柔”,理气慎用峻猛之剂。常用柴胡舒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方。对吐酸的治疗,姚师遵“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肝在味为酸”,多从清肝平肝和胃立法,常用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化肝煎、启膈散等化裁;再如对慢性泄泻的治疗,常根据“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溲便为之变”的病机,遵“风淫所胜……冷泄腹胀,溏泄……病本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从调和肝脾着手,常用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胃苓汤合四逆散、吴萸理中汤等。
, 百拇医药 案例1:患者,男,45岁,2012年4月19日就诊。反复腹泻1年余、每日2~3次、水样便、伴少许白色黏液,里急后重,无便血,无发热,与饮食无明显关系,腹部隐痛,痛即欲便,便后痛减,纳食不馨,胃脘不温,凌晨2时许周身燥热,1年来体质量减轻约10 kg。在外院经胃肠镜及其他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曾服多种西药,但病情无好转。现面色?白无华,舌黯红,前部苔少、中根部黄腻,脉右弦滑数、左弦细。辨证:肝脾不调,湿热内滞,运化不利。治以调和肝脾、清热化湿。方选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减:白芍30 g,陈皮12 g,防风10 g,麸炒白术20 g,木香10 g,黄连10 g,豆蔻(后下)10 g,车前子(包煎)30 g,鸡内金15 g,炒谷芽、炒麦芽各15 g,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 g,芡实15 g,黄柏12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4剂后,患者腹痛次数减少,大便已成形,黄腻苔见退,守方加重健脾之品善后。
2.2 肝病
姚师认为,人体异常升高的血脂、血糖、尿酸等均属中医“痰浊”范畴,“肥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运化失司,或运化不及,水谷精微蓄积留着为患。治疗主要从运脾化痰、降浊活血立法,常用方有二陈汤、楂曲平胃散、柴胡温胆汤、柴胡陷胸汤、丹栀逍遥散等,临证酌情加入山楂、荷叶、绞股蓝、何首乌、泽泻、虎杖、决明子、菊花、女贞子、丹参、三七、大黄等,常能取得满意疗效。姚师强调,本病治疗应重点突出肝脾同治,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充分发挥脾“主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能正常输布,才不致停蓄为浊,并能及时传导体内糟粕。而适当通利二便或发汗,则是导邪外出的有效途径,通利二便除药物治疗外,饮用茶水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故临床常嘱患者以山楂、荷叶煮水,代茶饮;发汗,则是嘱患者坚持锻炼,每日坚持运动至适量出汗,促进多余脂肪代谢,又可促进“糟粕”排泄,是为“开鬼门,洁净府”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姚师基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正气亏虚是其根本原因,疫毒内伏则是其发病条件。故临证强调“四季脾旺不受邪”,从“实脾达肝”入手,佐以清化湿热、透达疫毒之法,常用逍遥散为主方,酌加虎杖、茵陈、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重楼等。另外,对乙肝病毒所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病机,姚师提出了“毒损肝络,正气不足,痰瘀交阻”的观点[1],并重点从络病理论入手,创制具有疏肝解郁通络、活血化瘀散结、清热利湿解毒、益气健脾扶正作用的芪术方,临床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案例2:患者,男,59岁,2013年5月14日就诊。患者于2007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当地医院系统检查后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曾服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现乏力明显,不耐劳作,耳鸣,腹胀,眠差梦多,纳可,二便调,舌淡黯,苔白,脉弦滑、右细弦、欠柔和。辨证:肝脾不和,瘀血阻络。治以调和肝脾、解毒通络、化瘀软坚。方选逍遥散合芪术方(经验方)加减:当归15 g,赤芍、白芍各15 g,柴胡12 g,丹参30 g,莪术10 g,茵陈30 g,虎杖15 g,太子参30 g,茯苓30 g,麸炒白术15 g,炒薏苡仁30 g,焦槟榔10 g,炙黄芪30 g,姜厚朴10 g,鸡内金10 g,炙甘草6 g,鳖甲(先煎)45 g,龙骨(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守方加减治疗约9个月,诸症好转,目前未见明显异常。
2.3 男科病
“阳明主润宗筋”,前阴乃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地,为宗筋之所聚,肝主筋,其脉“绕阴器”。姚师认为,男科疾病与肝脾失调有关,故临床可通过调和肝脾治疗。如对男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勃起困难、阴囊潮湿、小便热赤、体困倦怠、舌红、苔黄腻而边有齿痕、脉弦数等,当以健脾调肝、清利湿热为治,方以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酌加蜈蚣、水蛭、山药等加减化裁。, 百拇医药(马卫国)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1.031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1-0104-03
导师姚乃礼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40余年,得岳美中、方药中、谢海州等名医指导,对痹证、脾胃病、肝病及内科杂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姚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调和肝脾法
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方面,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一身之气”,《素问·调经论篇》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依存、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在病理方面,《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丹溪心法·六郁》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可见,气血盛衰或涩利对人体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性。故治疗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另外,肝除主一身气机调畅外,还主藏血,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必然影响血分,导致气血失和。因此,调气时亦应重视调血,临证无论是否有明显血瘀征象,均宜酌情加入和血之品,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应用。
, http://www.100md.com
2 治验
2.1 脾胃病
脾胃病的发生发展除自身因素外,与肝胆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姚师强调“见脾之病,知肝克脾”,正如叶天士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临床多从调理肝脾入手调理脾胃病。如胃脘痛的发生发展中,肝郁常是致病的重要条件。治疗胃痛应肝脾同调,以疏肝和胃为法,即“治肝可以安胃”也。疏肝和胃、清肝和胃、养肝和胃为临床常用三法,具体应用时应“忌刚用柔”,理气慎用峻猛之剂。常用柴胡舒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方。对吐酸的治疗,姚师遵“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肝在味为酸”,多从清肝平肝和胃立法,常用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化肝煎、启膈散等化裁;再如对慢性泄泻的治疗,常根据“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溲便为之变”的病机,遵“风淫所胜……冷泄腹胀,溏泄……病本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从调和肝脾着手,常用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胃苓汤合四逆散、吴萸理中汤等。
, 百拇医药 案例1:患者,男,45岁,2012年4月19日就诊。反复腹泻1年余、每日2~3次、水样便、伴少许白色黏液,里急后重,无便血,无发热,与饮食无明显关系,腹部隐痛,痛即欲便,便后痛减,纳食不馨,胃脘不温,凌晨2时许周身燥热,1年来体质量减轻约10 kg。在外院经胃肠镜及其他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曾服多种西药,但病情无好转。现面色?白无华,舌黯红,前部苔少、中根部黄腻,脉右弦滑数、左弦细。辨证:肝脾不调,湿热内滞,运化不利。治以调和肝脾、清热化湿。方选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减:白芍30 g,陈皮12 g,防风10 g,麸炒白术20 g,木香10 g,黄连10 g,豆蔻(后下)10 g,车前子(包煎)30 g,鸡内金15 g,炒谷芽、炒麦芽各15 g,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 g,芡实15 g,黄柏12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4剂后,患者腹痛次数减少,大便已成形,黄腻苔见退,守方加重健脾之品善后。
2.2 肝病
姚师认为,人体异常升高的血脂、血糖、尿酸等均属中医“痰浊”范畴,“肥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运化失司,或运化不及,水谷精微蓄积留着为患。治疗主要从运脾化痰、降浊活血立法,常用方有二陈汤、楂曲平胃散、柴胡温胆汤、柴胡陷胸汤、丹栀逍遥散等,临证酌情加入山楂、荷叶、绞股蓝、何首乌、泽泻、虎杖、决明子、菊花、女贞子、丹参、三七、大黄等,常能取得满意疗效。姚师强调,本病治疗应重点突出肝脾同治,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充分发挥脾“主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能正常输布,才不致停蓄为浊,并能及时传导体内糟粕。而适当通利二便或发汗,则是导邪外出的有效途径,通利二便除药物治疗外,饮用茶水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故临床常嘱患者以山楂、荷叶煮水,代茶饮;发汗,则是嘱患者坚持锻炼,每日坚持运动至适量出汗,促进多余脂肪代谢,又可促进“糟粕”排泄,是为“开鬼门,洁净府”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姚师基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正气亏虚是其根本原因,疫毒内伏则是其发病条件。故临证强调“四季脾旺不受邪”,从“实脾达肝”入手,佐以清化湿热、透达疫毒之法,常用逍遥散为主方,酌加虎杖、茵陈、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重楼等。另外,对乙肝病毒所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病机,姚师提出了“毒损肝络,正气不足,痰瘀交阻”的观点[1],并重点从络病理论入手,创制具有疏肝解郁通络、活血化瘀散结、清热利湿解毒、益气健脾扶正作用的芪术方,临床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案例2:患者,男,59岁,2013年5月14日就诊。患者于2007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当地医院系统检查后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曾服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现乏力明显,不耐劳作,耳鸣,腹胀,眠差梦多,纳可,二便调,舌淡黯,苔白,脉弦滑、右细弦、欠柔和。辨证:肝脾不和,瘀血阻络。治以调和肝脾、解毒通络、化瘀软坚。方选逍遥散合芪术方(经验方)加减:当归15 g,赤芍、白芍各15 g,柴胡12 g,丹参30 g,莪术10 g,茵陈30 g,虎杖15 g,太子参30 g,茯苓30 g,麸炒白术15 g,炒薏苡仁30 g,焦槟榔10 g,炙黄芪30 g,姜厚朴10 g,鸡内金10 g,炙甘草6 g,鳖甲(先煎)45 g,龙骨(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守方加减治疗约9个月,诸症好转,目前未见明显异常。
2.3 男科病
“阳明主润宗筋”,前阴乃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地,为宗筋之所聚,肝主筋,其脉“绕阴器”。姚师认为,男科疾病与肝脾失调有关,故临床可通过调和肝脾治疗。如对男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勃起困难、阴囊潮湿、小便热赤、体困倦怠、舌红、苔黄腻而边有齿痕、脉弦数等,当以健脾调肝、清利湿热为治,方以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酌加蜈蚣、水蛭、山药等加减化裁。, 百拇医药(马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