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5年第2期
编号:12623352
基于“脾肾相关”探讨中医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机制(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5年第2期
     关键词:脾肾相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疗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2.029

    中图分类号:R25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2-0099-03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从中医病机角度而言,急性期多以大肠湿热为主,慢性期则多与脾肾阳虚相关。西医的“炎症”在一定范围内包括了中医的“热证”,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特点,“炎症”不能等同于中医“热证”“湿热证”,特别是慢性炎症,常涉及气血不足、阳虚寒凝、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多种证型。笔者提出从“脾肾相关”理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意在明确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81360541)
, 百拇医药
    通讯作者:朱向东,E-mail:zhuxiangdong33@163.com

    中医治疗炎症不是直接抗炎,而是通过药物配伍,针对疾病的病机本质协调脏腑关系,恢复阴阳和谐与平衡。研究表明,在机体的免疫调控体系中,必须有快速而高效的免疫负调控机制,以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免疫稳态的维持[1]。这表明,中医扶正药物,可能通过提高机体自我调节能力,恢复“炎症的正负调免疫调控平衡”取得治疗炎症的疗效。

    1 “脾肾相关”是“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模块

    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五脏相关”, 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结合临床研究,首先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将中医“脏腑学说”与“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相结合,用于阐释疾病的复杂现象,解释疾病相关联系,指导临证处方用药,是具有创新性的中医理论学说[2]。“五脏相关”属中医学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理论,横跨了两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与临床实践层次,它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基础方面是研究“藏象学说”的关键和难点,临床指导处方用药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该学说能起到其他中医基础理论难以替代的学术支撑和独特作用。“脾肾相关”理论是五脏相关学说中的重要模块。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脾和肾的这种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脏腑同病的病机本质和生命现象的整体联系[3]。目前,“五脏相关”理论已经引起了基础医学、中医学、临床医学等各学科专家的高度关注,揭示其本质与内涵的工作也在中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藏生成篇》明确指出:“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这是“脾肾相关”理论的最早论述。《伤寒论》虽然从六经辨证论治,但在太阴、少阴病的辨证论治中,常出现“太阴少阴合病”,这是“脾肾相关”理论应用的重要体现。明代李中梓则认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脾肾互济”,且明确指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学术观点,同时认为脾和肾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为用,故临证大多以“脾肾同调”为基本用药原则,并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基于“脾肾相关”理论在临床上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慢性病取得的显著疗效,所以,借助“脾肾相关”理论,对于探索治疗复杂性疾病的思路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精神,临床上只要具备“脾肾两虚”的症状和体征,即可采用“脾肾双补”的治疗方法,此亦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指导治疗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 百拇医药
    2 从“脾肾相关”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溃疡性结肠炎”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中没有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中医古医籍有许多与之相类似的病名描述,如“肠澼”“大瘕泄”“滞下”“肠风”“脏毒”“下利”“痢”“五更泻”等。中医认为,湿为泄泻之本,湿胜则濡泻,而脾主运化水湿,故治疗泄泻关键在脾。五更泻又称“肾泻”,故泄泻又与肾密切相关。脾虚和肾虚是中医论治泄泻的重要思路和临床基础。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本,脾脏依靠肾阳的温煦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全身,肾所藏之精虽禀受于先天,但须不断给养于后天。脾肾久病,耗气伤阳,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则最终导致脾肾阳气俱虚。根据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同情况,有“由脾及肾”和“由肾及脾”之分。由脾及肾者,多为脾胃本弱,或为饮食所伤,或忧思伤脾,或寒湿困脾,或因泄泻、痢疾等病日久迁延不愈致脾阳虚衰。脾虚则运化无力,不能化生精微以充肾,或水湿内停,影响肾阳蒸化水液,日久导致肾阳不足,最终而成脾肾阳虚证。由肾及脾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肾阳素亏,或后天调养失慎,房劳伤肾,或久病耗伤肾阳,而肾阳亏虚,则脾阳失于温煦;或肾水泛滥,使脾阳受伤,日久则形成脾肾阳虚证。总之,脾肾阳虚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机。
, 百拇医药
    3 从“脾肾相关”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有重要临床基础

    临床上很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出现程度不同的脾肾阳虚表现,如畏寒喜暖、食欲减退、大便溏泄、腰酸背痛等症状。笔者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所收录的近20年文献,查到从脾肾阳虚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报道文献70余篇。岳氏[4]通过选取1979-2007年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文献中共获取443个证候类型,规范为93个,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脾肾阳虚证,说明从“脾肾相关”理论研究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有重要临床基础。

    4 从“脾肾相关”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迄今有不少学者从脾肾阳虚动物模型、免疫指标观察等方面初步做了探索性研究,发现健脾补肾方药能提高三碘甲腺原氨酸、四碘甲腺原氨酸,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水平及脾脏与胸腺组织比值,降低脾虚大鼠模型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和cAMP/环磷酸鸟苷(cGMP)值,同时可明显减轻肾脏组织的质量,而这些指标与单纯肾虚、脾虚所出现的变化完全不同[5-7]。研究还发现,实验性脾虚小鼠的脾脏组织中RNA、蛋白质、DNA含量和肾脏组织中蛋白质、RNA含量均显著下降,中药干预对已萎缩的肾脏、脾脏组织则能促进其质量和RNA、蛋白质、DNA含量的增加,说明“脾肾相关”的主要分子生物学物质基础之一可能是RNA、蛋白质、DNA这类物质[8]。陈氏等[9]采用大黄灌胃同时配合氢化可的松进行肌肉注射建立“脾肾两虚”大鼠模型,发现右归丸通过调整cAMP/cGMP值和甲状腺轴激素含量对模型大鼠起保护作用,并提出脾肾两脏相关性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甲状腺激素与环核苷酸信使体系。这也是中医“脾肾相关”的一个佐证。但是,对“脾肾相关”理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内在认识和物质基础研究还处于深入探索阶段。虽然从“脾肾相关”的整体角度恢复生命活动的自我调节,促进炎症和溃疡的修复,是中医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机制[10],但目前运用“脾肾相关”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侧重于临床报道和中医理论性阐释,缺乏实验角度的解读,因此限制了该理论的发展和运用。, 百拇医药(王燕 段永强 朱向东 李雪燕 梁永林)
1 2下一页